最近由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个“人脑项目”,计划到2023年左右,在分子水平上完成人脑模拟,用软件而不是血肉来支持其运行。该研究将在欧盟13个研究院的协助下进行。
人脑具有的能力是任何机器无法比拟的,其耗能只相当于一只30瓦的灯泡,却能学习、思考、预测行为结果、自我表达并理解他人的话。本次项目负责人、以色列籍南非教授亨利•马克拉姆指出,全世界有1/4的人口受到各种脑疾病的影响,而由于大脑过于复杂,导致药物研发成本居高不下。且全球约有20万名科学家在分别研究大脑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大量支离破碎的信息。
“人脑项目”的目标是要建造一个工具,把这些研究项目都转到一个和人脑一样的模型中,用真实的数据实现高度仿真模拟用以指导实验。
过去6年来,马克拉姆都在对其提出的名为“蓝脑”概念进行论证。他的研究小组2008年时造出了第一个微电路,可模拟1万个大脑皮层上的脑细胞单元。目前,“蓝脑”已能模拟约36万个神经元,这相当于小鼠脑中一个脑功能区的大小。然而要模拟人脑,还需要制造约1000亿个神经元。
虽然数字庞大,但研究小组已掌握了建造大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确定大脑结构的规则,这依赖于多种类型的神经元;二是神经元相互作用的功能规则,神经元通过脑电路的方式相互作用,这一规则并不随细胞数量的增加或小部分损坏而改变。这两个规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即使每天失去1万个神经元,仍然变得越来越聪明。
另外一项发现是,每个微电路都能自发形成一个活动节奏,称为伽马震荡波。科学家认为这是整个大脑相互作用的特有特性,能产生统一的认知甚至意识。
马克拉姆说:“虽然这并不意味着微电路就是意识,但它的确能自发产生这种浮现的性质。利用‘蓝脑’模型,我们能系统地研究这些震荡波背后的机制,并进行虚拟预测实验,计算出现实中执行哪种方案最优。”
2025-04-15
2025-04-24
2025-05-16
2025-05-11
2025-04-29
2025-04-28
2025-05-22
本文以某制药产线的灌装机设备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技术对充氮装置的充氮性能进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氮幕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随后,针对优化方案进行性能仿真验证,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顶空残氧量降低至0.252%。为了进一步验证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将优化方案应用于实际产线进行性能测试,测得的顶空残氧量为0.68%,这一结果满足了小于1%的要求,表明其充氮保护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王志刚、刘依宽、刘佳鑫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0
正在获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