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发现肝癌转移基因存在于原发瘤,并找到预测肝癌转移新手段。该项研究成果解决了困扰国际医学界多年的难题 ,将为肝癌转移防治提供预测指标和防治靶点。
上海中山医院肝研所专家钦伦秀等领衔的课题《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14日荣获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据介绍,癌转移是癌症病人主要死因。专家告诉记者,转移复发是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生命科学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攻克肝癌的关键。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癌转移是癌症的晚期现象,忽视了从源头上早期进行干预;对于癌转移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癌细胞入手进行寻找,忽视了对肿瘤微环境和整体方面的研究。医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转移机理不明是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关键原因,目前临床主要困惑在于无法早期判断和预测哪些病人已经或将会发生转移复发,由此更无有效防治措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钦伦秀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的指导下,对肝癌转移机理进行十多年潜心研究,获多项新发现。课题最首次发现肝癌转移相关基因改变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153个基因分子标签可成为预测肝癌转移新手段,其中骨桥蛋白已证实有明显的预测价值;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肝癌细胞中染色体8p缺失与肝癌转移关系最大,临床也证实外周血DNA中8p缺失可用于转移预测;他们还首次发现癌旁肝组织中炎症免疫反应失衡促进转移,炎症免疫分子标签也可预测转移。
专家称,研究转移发生机制将为转移防治提供预测指标和防治靶点,并有助于早期识别或预测高危患者,进而探索有效干预措施,延长肿瘤病人生存时间。
据了解,课题组的相关论文在诸多重量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欧美、日本肿瘤专家多次将本项目的发现列为肝癌甚至肿瘤转移研究领域的最重要进展;Nat Rev Cancer述评认为,本项目发现回答了有关“肿瘤转移潜能是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还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这一问题,有助早期发现转移前肿瘤。
据悉,由汤钊猷院士领衔的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自1968年成立以来,向肝癌发起了“三大战役”——“小肝癌的研究”、“不能切除肝癌缩小后切除的研究”以及“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历经40多年的坚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将肝癌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创造了治疗肝癌的“世界奇迹”。 至今,肝研所已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2001-2009Vogel Industry Media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067号-15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177号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