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合成生物商业化工艺工程与厂房建设论坛即将于3月30-31日在南京召开。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郭学平博士将以《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机遇与挑战》为主题,解析产业技术转化中的关键瓶颈突破路径。值此论坛召开之际,《流程工业》制药工艺与装备全媒体平台独家专访郭学平博士,深入剖析了郭学平博士从透明质酸技术革命到合成生物学前沿的三十年探索,揭示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路径,并为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战略思考。
演讲题目
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机遇与挑战
演讲大纲
《合成生物学产业化机遇与挑战》介绍了合成生物学技术作为生物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基因编辑和改造技术,利用底盘细胞构建新的生物系统,展现了其在医药、能源等行业的变革潜力。分析国家政策导向、区域产业集群分布以及企业合成生物产业转化与创新实践,揭示了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创新转化的关键动力。同时,辩证地探讨技术创新、伦理争议、成本挑战与产业转化率低等当前中国合成生物学面临的难题及产业化风险,为产业决策者提供战略性参考。
讲师简介
郭学平,华熙唐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专注于透明质酸(简称HA)研究30年,国内首创发酵法生产HA,改变了我国鸡冠提取法生产HA的落后局面;全球首次实现HA酶和酶切寡聚HA的规模化发酵法生产;开发国内首个医美软组织填充剂;骨科用关节注射液国内率先采用终端湿热灭菌技术,无菌保障水平提高1000倍。先后承担了国家“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二十余项。主持研究开发国家二类新药1个、注射级原料药1个、药用辅料1个、Ⅲ类医疗器械8个、Ⅱ类医疗器械17个。参与制定了美国药典、欧洲药典、中国药典,主持或参与起草了4项国家行业标准(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行业标准、化妆品应用透明质酸钠行业标准、整形手术用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行业标准、组织工程医疗器械产品透明质酸钠行业标准),拥有国内外授权专利60余项。
从透明质酸革命到合成生物学未来
郭雪平博士的30年产业突围与战略前瞻
PART ONE
技术突破重塑HA产业版图
郭学平博士以三次透明质酸(HA)技术革命——发酵法、酶切法、湿热灭菌——奠定中国全球产业主导地位,如今借华熙唐安发力肝素体外合成,以酶法精准制备抗凝血药物,开启合成生物学医药应用新范式。
Q
PHT制药业:您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首创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HA),彻底改变了依赖动物提取的落后模式。在当时的科研环境下,您认为这一技术突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它对全球HA产业格局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A
郭学平博士:20世纪90年代初,我作为制药学背景的研究者跨界进入微生物发酵领域,面临学科壁垒与技术空白的双重挑战。彼时国内透明质酸(HA)生产完全依赖张天明教授开创的鸡冠提取法——每提取1公斤HA需消耗500公斤鸡冠,仅原料成本就超万元,且原料收集高度依赖屠宰场供应链。这种传统工艺导致医疗级HA价格高达2-3万元/公斤,严重制约产业规模化,即便是纯度要求较低的化妆品领域也难以承受成本压力。
我们团队在鸡冠提取实践中洞察到三大核心痛点:动物原料依赖导致的供应不稳定、复杂提取工艺带来的高生产成本、低产出效率引发的市场应用局限。尤其当发现国外已有发酵法技术却严密封锁菌种与工艺时,更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作为国内首个攻坚微生物发酵法HA的团队,我们经历了从零构建菌种库、优化发酵参数到打通纯化工艺的全流程自主创新,期间跨越了制药学与发酵工程的学科鸿沟。
通过十年技术攻关,发酵法HA在2000年前后实现产业化突破:生产成本从万元级降至千元级,生产效率较动物提取提升500倍。这项技术革命不仅使中国在8年内跃居全球HA产业领导者,更重构了市场格局——2019年全球44%的HA市场份额由中国企业占据,前五大生产商均出自山东。成本的大幅下降激活了HA在化妆品、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潜能,推动我国从技术输入国转变为标准制定者。
Q
PHT制药业:2012年,您带领团队全球首次实现生物酶切法规模化生产寡聚HA,替代传统化学降解法。这一技术如何解决环保、效率与产品均质性的矛盾?它在医疗与消费领域开辟了哪些新场景?
A
郭学平博士:酶切法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主要应用于生物物质如多糖、蛋白质或核酸的降解。我们团队在传统酶切法基础上实现了三重创新跃迁:首先开发了细菌发酵产酶工艺,使酶制剂成本较市售产品降低80%,破解了酶法降解HA的产业化成本瓶颈;其次筛选出新型高效剪切酶,可精准控制降解程度,实现400-800道尔顿低分子HA到百万级高分子HA的全谱系生产;更创新无酸碱生物催化体系,消除传统化学降解法产生的酸碱污染,废水COD值降低65%。
这些突破使得化妆品企业得以在单批次生产中灵活调配不同分子量HA(目前主流配方需复配3-5种分子量),推动冻干面膜、微针制剂等新产品形态爆发式增长。据2019年产业化数据显示,该技术使企业HA产品线扩展至32个细分品类,原料利用率提升至98%,真正实现了从实验室酶切技术到绿色制造范式的跨越。
Q
PHT制药业:您在骨科注射液中引入终端湿热灭菌技术,将无菌保障水平提高千倍。这一突破为何被药监局列为行业标准?它对生物医药产品的安全性规范有何示范意义?
A
郭学平博士:终端灭菌在透明质酸注射产品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透明质酸注射产品,通常都不是终端灭菌的。传统透明质酸注射液多采用预灌封无菌分装工艺,其无菌保障水平仅达10⁻³(千分之一)。我们突破性引入湿热终端灭菌技术,通过在121℃高温下对灌装完成的预充式注射器进行灭菌处理,将污染风险压降至10-6(百万分之一),实现无菌保障水平三个数量级跃升。核心技术在于自主研发的脉冲式温控系统——通过超快速升降温技术(升/降温速率达8℃/s),将灭菌过程热累积效应控制在15%以内,使灭菌后HA分子量保持在80-120万道尔顿标准区间,粘度损失≤8%。该技术推动药监局于2021年将湿热终端灭菌列为注射级HA强制标准,倒逼全行业灭菌设备升级,消除传统冻干粉针剂二次污染风险。目前该工艺已应用于骨科注射液等9个医疗品类,产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从0.03%降至0.005%,重新定义生物医用材料无菌控制标准。
Q
PHT制药业:您目前所在的华熙唐安生物科技,聚焦于哪些核心的技术和产品?与华熙生物相比,它的研发方向有何延续性和差异性?
A
郭学平博士:华熙生物主要采用全细胞合成路径,生产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应用于美容、化妆品、医药和医疗领域。相比之下,华熙唐安生物作为初创公司,专注于肝素类产品的体外合成生物学研究及其产业化。
肝素是一种经典的抗凝血药物,传统上从猪小肠黏膜提取,但存在动物原料依赖和结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华熙唐安采用酶合成方法,设计并合成了肝素中活性最高的五糖单元。这种方法生产的肝素结构均一,活性显著高于传统提取的肝素,且所需剂量更低,安全性和有效性更佳。华熙唐安的首个产品是合成的活性五糖,未来计划开发十糖、十一糖和十二糖等产品。公司与山东大学合作,利用其技术优势,结合自身在产业化和市场运作方面的经验,已将技术从实验室阶段推进到中试放大阶段,并验证了其活性和结构。
华熙唐安生物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总部位于山东济南,专注于糖胺聚糖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依托合成生物学技术,公司致力于生产高纯度、高活性的产品,并降低能耗和污染。公司在酶法合成肝素、糖工具酶定向进化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是中国全酶合成肝素领域的领军企业,成功开发了多种糖工程底物、酶制剂、医药原料及化妆品原料,并建立了高效的酶固定化技术平台。
PART TWO
合成生物产业化挑战与破局之道
面对合成生物学产业化难题,郭学平指出基因工具不完善、成本竞争力不足是核心挑战。他以美国Amyris生物燃料失败案例警示“绿色情怀需匹配商业逻辑”,强调产学研需深度融合,以高价值产品优先突破。对年轻一代,他提出“选品定生死”策略:基础研究对标国际前沿,产业化紧贴市场需求,以“技术+商业”双视角规避风险,在组织工程、药物载体等新兴场景中寻找爆发点。
Q
PHT制药业: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如何通过技术迭代(如基因编辑、代谢工程)进一步提升HA及相关生物活性物的生产效能?哪些新兴应用场景(如组织工程、药物载体)最值得关注?
A
郭学平博士:合成生物学是一条必经之路,尽管其核心技术涉及微小的基因操作,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合成生物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基因剪切、删除、敲除和改写来改变基因。这些操作就像显微手术一样精细,只不过它们比显微手术更微观,用显微镜都看不见。基因的改变是生物特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合成生物学,我们能够构建新的菌种,这些菌种的基因特性经过调控,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率。尽管这些改变在初期是微观的,但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结合大规模生产。
合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发酵等形式实现大规模的产出。一个细胞虽然微小,但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可以将其转化为“细胞工厂”。这就需要使用大型的反应罐,培养数以亿计的细胞。发酵过程中,一个毫升中的细菌数可以达到几十亿,而大规模生产可能需要几百升甚至几吨的培养基。因此,合成生物学从最初的微观基因操作,到菌种构建,再到大规模发酵生产,无不体现了由微到宏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规模化的放大,我们才能实现绿色制造和高效生产。
Q
PHT制药业:您如何看待合成生物产业化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A
郭学平博士: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伴随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当前,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与其他技术密切结合,特别是生物科技和基因科技。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成就也在中国引发了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和投资的热潮。
此外,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各种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对合成生物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的积累往往会在某一时刻引发产业应用,合成生物学正是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全球范围内,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先在欧美国家兴起,而中国在生物科技方面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家基金和产业基金的大力投入,使得合成生物学成为投资的热点领域。
然而,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需要各方面技术和资本的共同推动。特别是在合成生物医药领域,由于其复杂性和投入的巨大需求,小规模的资本难以支撑,必须依靠全行业和国家力量的支持。虽然机遇巨大,但新兴产业仍面临许多技术上的不成熟,尚未达到理想化的状态。以基因编辑为例,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要像编辑一段文字那样任意删除、改写、插入基因片段仍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目前的工具尚在完善中,能够进行基因编辑的底盘细胞数量有限,技术上还存在许多挑战。科学家们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更完善的基因编辑技术。
科学探索是无穷无尽的,基础研究的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以透明质酸的发展为例,其研究与应用经历了近100年的历史。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也需要一代代科学家和企业家的不断努力。每一种生物物质的研究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持续的探索。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也是无穷无尽的,就像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技术从5G发展到6G甚至更高。合成生物学需要与时代的最新科技前沿紧密结合,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Q
PHT制药业:合成生物学的实验室成果与商业化落地之间常存在“死亡之谷”。您认为企业应如何构建“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加速技术从论文到产业的跨越?
A
郭学平博士:“死亡之谷”实际上是一个普遍现象。将实验室成果商业化需要对这些技术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如果从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角度来看,他们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可能不太了解产业化的运作。而从事产业化的人可能对技术本身理解不够深入。因此,要跨越“死亡之谷”,必须实现产业界和研发端深入且有效的沟通。
从技术水平来看,以合成生物学为例,最主要的指标是单位体积的产出水平或发酵水平。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不同价值的产品,如果要实现商业化,必须对成本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判断是否能够与现有的生产模式竞争。例如,如果市场上已经存在某种物质,但不是通过合成生物学方式生产,而是通过化工方式生产,那么就需要比较它们的成本。如果成本差距过大,或者没有足够的优势,就很难实现商业化。这就是“死亡之谷”。光靠绿色情怀和理念是不够的,技术水平和成本必须达到商业化的要求,具有竞争力。
此外,技术本身的操作难度不能太高,技术的鲁棒性或可靠性必须非常高。技术不能只由少数高水平的专家操作,必须简化到熟练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能掌握,才能适应产业化。比如,合成生物学的鼻祖美国公司艾姆瑞斯(Amyris),尽管已经存活了很长时间,但最终还是破产清算了。他们的一个产品是生物燃料,例如法尼醇(Farnesene)。从技术层面来看,他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能够将成本降到10美元每公斤或每升。然而,与石油化工生产的汽油相比(每加仑成本只有两三美元),他们的产品在成本上仍然没有竞争力。因此,在选择产品时,如果市场上已有的产品价格很低,而新技术生产的成本无法与之竞争,即使技术再高超,也无法实现商业化。
另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可能仅在实验室阶段实现,但一旦放大到工业规模,技术的可靠性和放大性就可能不足,无法达到商业化水平。这也是“死亡之谷”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结来说,“死亡之谷”反映了从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过程中,技术成本、操作难度、可靠性等方面的诸多挑战,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理的商业化策略,才能成功跨越这一关卡。
Q
PHT制药业:您深耕HA领域30年,见证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历程。对于年轻科学家与创业者投身合成生物产业,您认为最需具备哪些能力与视野?
A
郭学平博士:在选择合成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和产品时,我的建议是优先选择高价值产品。总体而言,合成生物学的技术要求高,综合成本也较高。如果选择一些低价值的产品,成本可能难以降低,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此外,需要明确您的目标是进行产业化还是基础研究。如果是基础研究,那么基因编辑的水平需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先进的基因编辑工具,改造或构建工程菌株。同时,在选品方面,需要与产业界紧密结合,了解市场需求和高价值产品。例如,有些产品即使少量生产也能实现高附加值,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如果选择大宗产品,则必须与现有市场上的产品进行成本对比,确保具有竞争力,才能实现产业化。因此,在制定研究和产业化策略时,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成本效益,选择最有前景的产品方向。
3月30日-31日,《流程工业》制药工艺与装备全媒体平台、PharmaTEC制药业将联合佰傲谷 BioValley 于南京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举办合成生物商业化工艺工程与厂房建设论坛,并以“合成新势·合成新知·合成新质”为主题,邀请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术专家、企业代表、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供应商,围绕合成生物学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就工艺开发、生产制造、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厂房设计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探索合成生物学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深入交流和探讨,我们期望为合成生物学的产业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助力这一前沿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01
大会签到
大会时间:3月30-31日
02
论坛日程抢先一览
3月30日下午 | 合成生物工艺开发与商业化生产
郭学平 华熙唐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研究员
魏开坤 原某监管中心生物制品药学部 高级审评员
3月31日全天 | 合成生物学产学研及商业化应用
NEWS
听众报名
参会人员:会议将邀请监管机构、合成生物制药企业、委托生产企业、制药设备供应企业、研究院所以及行业协会的专业人员免费参会
扫码报名免费参会
![]() ![]() 欢迎添加企微 ● 咨询报名及最新日程 听众咨询:徐珊 18601072453 xushan@vogel.com.cn |
定制参展/商务合作
学术演讲/内容合作
媒体合作/参会报名
特色活动/资源推介
请联系:芳菲 15210427586(微信同号)
崔芳菲
邵丽竹
何发
2025-01-23
2025-02-27
2025-01-17
2025-01-07
2025-02-12
2025-01-22
2025-01-13
本文深入剖析了郭学平博士从透明质酸技术革命到合成生物学前沿的三十年探索,揭示了中国生物制造从追赶到领先的关键路径,并为未来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战略思考。
作者:崔芳菲
评论 0
没有更多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