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医药行业创新趋势回顾
2024年11月,美国知名风投公司Atlas Venture发布了年度医药行业回顾视频,聚焦行业创新趋势。他们梳理出2024年度医药领域的50个代表性创新趋势词汇,并精选其中6个最具代表性的趋势,包括:肥胖(Obesity)、中国(China)、免疫学(Immunology)、人工智能/机器学习(AI/ML)、研发活力(R&D Dynamism)以及患者影响(Patient Impact)。
2014年,美国肥胖患病率为38%,当年共有4款相关药物获批,总销售额约为10亿美元。到2024年,虽然肥胖患病率仅略有增长,但药物销售额却实现了显著飞跃。其中,两款核心药物——Zepbound(Tirzepatide)和 Wegovy(Semaglutide)——累计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较十年前增长了16倍。根据Jefferies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GLP-1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扩大至1200亿美元,其中超过50%的收入将来自肥胖治疗。由此,减肥药已成为医药行业中最大的药物类别。
肠促胰素类药物不仅在肥胖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疗效,还在初步研究中展现了对肝脏、肾脏及心血管系统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效果。在肾病治疗中,司美格鲁肽被证明能够将肾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约5%。
在肝病治疗方面,替尔泊肽展现出显著疗效。研究显示,在接受15mg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中,MASH缓解且纤维化未恶化的比例高达73.9%,而安慰剂组仅为12.6%。这一结果凸显了替尔泊肽在改善肝病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肥胖相关的癌症研究中,GLP-1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肥胖患者的癌症预防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司美格鲁肽表现出积极效果。研究表明,该药物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并显著降低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
在死亡风险的干预研究中,司美格鲁肽能够在心脏病发作期间降低中风发生率,从而减少与心血管事件相关的死亡风险。
在前驱糖尿病的干预研究中,接受替尔泊肽治疗的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高达94%。
在睡眠呼吸暂停治疗中,替尔泊肽组患者的缓解比例最高可达51.5%。
在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领域,GLP-1类药物展现出令人关注的治疗潜力。多项早期试验表明,这类药物对肥胖相关合并症(如哮喘、银屑病和化脓性汗腺炎)具有积极疗效。
在阿尔兹海默症中,司美格鲁肽有降低阿尔兹海默症发生的潜力。
当前减肥药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截至目前,已有5款减肥药获批上市,而在研药物超过100款,其中超过75条临床管线聚焦于靶向肠促胰素(如GLP-1类药物)。此外,一些新兴靶点也逐渐引起关注,如CB1(大麻素受体1)和GDF-15(生长分化因子-15)等,为减肥药物的研发注入了更多可能性和创新动力。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预示着减肥药领域的进一步扩张和突破。
减肥药的市场发展轨迹和影响力与他汀类药物有诸多相似之处。他汀类药物自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经过20年的发展,重磅药物立普妥(Atorvastatin)问世,凭借卓越的“best-in-class”特性,长期占据市场超50%的份额。类似地,减肥药市场正迅速崛起,核心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已取得强劲的市场表现。
此外,业界曾积极探索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如治疗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症),尽管相关研究未获突破,但利用组合疗法及新作用机制进一步降低LDL-C和保护心脏的探索仍在进行。减肥药也正步入类似阶段,随着其在肥胖相关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癌症、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中的潜力被不断发掘,市场繁荣程度使大药企几乎无法置身事外。
正如他汀类药物曾重新定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策略,减肥药也在重新塑造肥胖及相关疾病的管理模式,推动整个行业进入一个多元化、高竞争的新时代。
消费行为的改变:GLP-1类药物通过抑制食欲和改变饮食习惯,显著影响了食品消费结构。据统计,加工食品的消费额因其影响减少了约60亿美元,这种变化进一步推动了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
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减肥药的兴起显著改变了丹麦经济格局。GLP-1药物龙头企业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的市值已超过丹麦全国GDP,成为经济的重要驱动力。预计2024年,诺和诺德的业务将贡献约50%的丹麦经济增长,为国家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社会和人力资源效益:减肥药带来了广泛的人力资源收益,包括帮助更多人保持健康体重,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与肥胖相关的病假和医疗负担。同时,它支持了带薪休假的工作岗位,进一步改善员工福利和工作环境。
消费渠道与医药零售的崛起:GLP-1药物也带动了消费者渠道和药店的发展,促进了医药零售产业的繁荣。这类药物的高需求推动了销售渠道优化和服务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药体验。
减肥药的影响不仅限于健康领域,还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社会和商业格局,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社会级别的变革力量。
10年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医药行业中主要被视为高性价比的合作伙伴,专注于支持海外公司开展药物研发与生产,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力的新兴市场。而今天,中国已逐渐成为全球新药的重要来源,涌现出多家成功的全球性企业(如百济神州),并发展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
中国企业在肿瘤和非肿瘤领域的创新表现尤为突出,频繁促成高额的全球性许可交易。例如,康方生物以首付款5亿美元、总交易金额50亿美元的条件,将AK112(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海外权益许可给Summit Therapeutics。最新临床数据显示,AK112在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mPFS)治疗中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较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延长了5个月,展现出卓越的临床价值。
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医药行业中的地位正从创新支持者升级为关键创新引领者,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新格局。
尽管中国在全球医药创新中表现卓越,但仍有一系列问题对其国际化发展构成挑战。
监管合规性问题:美国FDA近年来对中国企业的制造和实验室质量提出了更多审查要求,这加剧了海外市场对中国药品质量和合规性的担忧。一些企业在国际审批过程中面临更多阻力,影响了产品的全球化推广。
生物安全法案:美国的生物安全法案禁止其政府及相关企业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签订合同。这一政策显著限制了中国公司与美国市场在研发和商业合作中的潜力,尤其是在高端生物技术领域的深度协作。
地缘政治风险:东海地区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国际公司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顾虑。这种政治环境的不稳定性对跨境合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本环境低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风投环境趋于保守,对中国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情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波动和政策压力下,中国初创生物科技公司融资面临更大挑战。
免疫学领域的研发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管线踩踏”现象。数据显示,当前有24个免疫相关靶点各自拥有超过10个在研项目,竞争尤为激烈。其中,JAK(Janus激酶)靶点因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最火热的研究领域,吸引了大量研发资源。
此外,单个靶点药物的多适应症开发趋势进一步加剧了研发密度。例如,针对JAK靶点的药物,常同时用于研究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虽然这种策略能够最大化药物的市场潜力,但也导致研发资源集中在有限靶点上,增加了同质化竞争的风险。
这种踩踏现象不仅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使一些创新靶点被忽视,导致整个行业在技术多样性上的发展受限。因此,如何在热门领域与差异化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行业内亟需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自身免疫(自免)领域的管线驱动型收并购活动显著加强,相关交易总额已超过400亿美元。尤其是在2023年,行业内迎来了标志性交易:默克(Merck & Co.)通过其子公司,以每股200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总交易金额约为108亿美元。这笔交易成为近年来自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收购之一。
Prometheus的核心候选药物PRA023是一种TL1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该药物因其在改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治疗效果中的潜力备受关注,默克的收购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自免领域的布局。
这一趋势反映出自免领域的吸引力正在快速上升。企业通过收并购获得差异化的药物管线和新兴技术,抢占市场先机。未来,随着创新疗法的持续突破和热门靶点的涌现,管线驱动型收并购活动预计将进一步加剧。
自免领域热门方向,包括car-t治疗红斑狼疮,T细胞和B细胞删除,现有抗体药物半衰期延长,stat6口服降解剂和双抗。
自免领域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前沿创新方向,这些研究聚焦于改善治疗效果、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及开发全新机制药物。
CAR-T疗法用于红斑狼疮:CAR-T细胞疗法作为一种精准免疫治疗方法,已在肿瘤领域取得成功,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中的应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重新编辑患者T细胞以清除致病性B细胞,CAR-T疗法有望为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突破性治疗选择。
T细胞和B细胞清除疗法:针对T细胞和B细胞的删除疗法是自免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这类疗法通过精确靶向和清除过度活化或异常的免疫细胞,从根本上缓解炎症反应,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展现潜力。
抗体药物的半衰期延长:通过工程改造延长抗体药物的半衰期,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用药频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这一方向的技术创新正逐步推动抗体药物在自免领域的升级与普及。
STAT6口服降解剂:STAT6是免疫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调节因子,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口服降解剂可通过特异性靶向STAT6降解,抑制致病性免疫反应,为非注射途径治疗提供新选择,受到市场高度关注。
双特异性抗体:双抗疗法能够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其在自免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特别是在复杂的多因子疾病中,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免疫调控。
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AI/ML)在医药领域备受追捧,涌现出许多令人振奋的应用方向,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自然语言处理(NLP)和生成式AI。然而,这一领域的实际成果与最初的宏大愿景之间,仍存在巨大差距。一个典型例子是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该公司在2014年创立时曾豪言,将在前10年内推出100个临床候选药物。然而,截至目前,Recursion的研发管线中仅有5个候选药物,这与最初的目标相距甚远。这一事实凸显了AI在药物研发中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
AI和机器学习(AI/ML)技术在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正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I/ML在药物发现阶段,可以帮助寻找靶点、预测蛋白结构等,在临床前研究阶段,可以进行ADMET预测,在临床试验阶段,可以帮助进行患者筛选、临床设计等。但是由于生物学复杂性和数据获取难度,AI/ML对研发的影响更像是进化而不是革命,现阶段不太可能将研发时间从几年缩短到几周。
1. 肿瘤领域的热门方向:从免疫疗法到新型治疗策略
2014年,Keynote-001试验的启动为肿瘤免疫学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开启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抗体)治疗的黄金时代。随着数千个临床试验的启动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曾被视为突破性的研究方向。然而,尽管免疫治疗取得了某些成功,但整体上并没有出现颠覆性的重大进展,许多治疗方案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临床疗效也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免疫疗法的逐步成熟,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逐渐转向以下几种新的治疗策略: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是通过将化疗药物与抗体结合,靶向癌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够在不损伤健康细胞的情况下将药物直接输送至肿瘤细胞。ADC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热门方向,多个新型ADC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优于传统化疗的疗效,特别是在某些类型的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
核素偶联药物(RDC):核素偶联药物是一个新兴的治疗策略,结合了靶向药物与放射性同位素或其他活性剂的优势,通过双重靶向的方式增强药物的疗效。与传统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似,RDC在原理上依然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上的特定受体,并将药物或放射性物质直接输送至癌细胞。这种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靶向药物的特异性和有效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降解剂:蛋白降解剂是一类新型药物,利用细胞的蛋白质降解机制(如PROTACs)特异性降解肿瘤细胞内的致癌蛋白。通过这种方式,降解剂可以绕过传统药物的靶点逃逸,针对癌细胞中被认为“不可靶向”的蛋白质进行治疗。这一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精准肿瘤学:精准肿瘤学结合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致力于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通过识别肿瘤的基因突变和分子标记,精准治疗可以针对肿瘤的特定机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精准肿瘤学正在成为肿瘤治疗的核心方向之一。
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分子(TCE):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分子(T-cell Engagers, TCE)能够同时靶向肿瘤细胞和T细胞,激活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这类疗法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杀伤作用,展示了较好的临床前景,特别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已有显著进展。
这些创新的治疗策略正在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尽管过去几年肿瘤免疫学领域经历了广泛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但目前的热点方向更侧重于多重机制的联合治疗和新型分子靶点的发现,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过过去30年间,药物类型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以口服片剂和注射剂为主的简单药物形式,发展到如今涵盖基因编辑(如CRISPR)、外泌体、细胞治疗等十余种创新类型的多样化格局。这些新型药物类型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也面临显著的挑战。只有少部分药物类型被广泛使用,复杂的生产制造和运输限制了大多数新药物类型的使用,口服片仍然是目前最好的药物类型。一些药物类型处于逆风中,遭遇挫折如,一些处于顺风中。
1. 2024年FDA新药批准数量稳定,多个里程碑药物获批
2024年,FDA预计批准新药50余款,超过过去十年平均水平,多款里程碑药物引领突破性进展。其中,Casgevy成为首个获批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Amtagvi是首个FDA批准的TIL细胞疗法,为黑色素瘤患者带来新选择;Cobenfy作为三十年来首个精神分裂症新机制药物,填补了治疗空白;Ojemda获加速批准,成为首个治疗儿童低级别神经胶质瘤的新药。这些创新药物展现了技术突破,解决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希望。
2024年,多款创新药物和技术进展引发行业关注,展示了前沿研发的潜力:
RNA编辑:WAVE的WVE-006在1/2期试验中实现了对Z-AAT mRNA的成功编辑,标志着RNA编辑领域的首个临床验证(POC),体现其PRISM平台的广阔潜力。
B细胞/浆细胞删除:CD19靶向疗法热度持续,以CAR-T和TCE为主,几乎每周都有新候选药物披露,为血液癌症治疗带来更多选择。
TSLP抗体:Tezepelumab在2021年获批后,最新数据显示其在中重度COPD患者中显著降低了37%的恶化率,展现了强大的治疗效果。
Menin抑制剂:Revumenib于2024年11月获批,成为首款治疗携带KMT2A易位复发或难治性急性白血病的menin抑制剂;同赛道的Ziftomenib正在快速推进。
KRAS抑制剂:RMC-6236单药治疗显示惊人疗效,使携带RAS突变的胰腺癌患者6个月总生存率达到91%,今年已启动3期临床。
Myostatin抑制剂:Apitegromab公布积极的SMA(脊髓性肌萎缩症)数据,并计划于2025年Q1提交上市申请,为神经肌肉疾病带来新希望。
这些突破性药物与技术在不同疾病领域展现了广泛的临床潜力,有望进一步推动医药创新发展。
医药研发虽有突破,但失败案例同样提醒行业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AV-101:作为干粉吸入版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PAH)的IIb期试验未能达到改善PVR的主要终点,也未能在6MWD变化等次要终点上展现疗效,尽管耐受性表现良好,但无效的结果使其黯然失色。
Oxbryta:2019年底获FDA加速批准用于镰状细胞病,今年9月辉瑞宣布撤市,原因是安全性问题,已导致18名受试者死亡,凸显了后续上市监测的重要性。
Magrolimab:这款靶向CD47的药物未能在临床试验中展示足够疗效,令其开发停滞,反映出CD47通路的研发复杂性。
Tiragolumab:作为一款抗TIGIT抗体,未能在肺癌等适应症的试验中达到预期效果,给TIGIT赛道带来挫折。
Fordadistrogene Movaparvovec:用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的基因治疗药物因疗效不佳停滞,显示该领域仍需攻克科学和技术障碍。
药物研发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整体投入增加而回报却逐渐减少:
研发成本飙升:从药物发现到上市的平均费用已从13亿美元升至23亿美元,研发投入压力大幅增加。
试验进度放缓:IST(研究者发起试验)招募时间从16.2个月延长至25.2个月,试验启动和完成时间显著延后。
成功率下降:从IND(临床试验新药申请)到上市的成功率从15%降至10.8%,研发失败的风险加剧。
回报缩水:每个管线的平均峰值销售额从5.2亿美元下降到3.6亿美元,药物的商业潜力受到明显制约。
这些趋势显示,随着研发环境的复杂化和竞争加剧,药物开发正迈向“高成本、低成功、低回报”的新常态,行业迫切需要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优化来应对挑战。
医保谈判政策影响: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IRA)开启美国版医保谈判,预计2026年至少节省60亿美元Medicare开支。然而,由于参考目录价而非净价,实际花费减少或不足20%。更重要的是,IRA鼓励复杂生物药而非小分子化药,缩短了药物生命周期,对适应症扩展产生不利影响,且未来纳入谈判的药物名单可能进一步扩大。
尽管FDA过去5年的拒绝信(CRL)数量保持稳定,预计2024年将达36封,但基于未确证数据批准药物(如Aduhelm、Elevidys)引发争议,凸显监管平衡的复杂性。
从过去10年数据来看,NIH基金量飞速增长,到2024年略有下降,但仍然在400亿美元以上,基金中50%都用于基础研究。其中最大的问题是不可重复,一半的学术研究在工业条件下都不能复制。学术文章造假问题突出,根据统计数据,学术文章撤回率在持续升高,10万篇文章中撤稿量从2000年的9.1升高到2020年的37.3。基础研究质量亟待提升。
联邦利率预计未来12个月内下调200基点至3%,资金可能从货币基金回流股权市场,为生物技术领域带来积极信号和现金流支持。
1. Atlas Venture 2024 Year in Review
药事纵横
邵丽竹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