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早前的6月份,以国内民营企业家财富状况为评估基准的2024新财富500榜发布,TMT、生物医药、消费成为国内三大创富赛道,因为上榜的500位民营企业家中,分别有88位、64位、52位来自上述三个行业。
而在穿越周期成为热词的当下,TMT、医药生物也已经被寄予厚望,能成为下一个经济周期的新兴力量。
尽管医药行业近两年基于多方因素的影响遭遇资本寒冬,零售终端也随医改深入及消费降级等整体遇冷,整个行业短期发展承压,但在长期主义的产业逻辑之下,生物医药行业无疑仍是最具投资价值的行业之一。
尤其近年国内创新药逐渐爆发,诸多头部药企破圈,中小药企崭露头角,持续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活力,医药行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层面得到的支持也越来越多,产业结构转换加快,新的机遇和增量市场空间即将来临。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约为18680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8.30%。在2023-2028年还将会以约6.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2028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7万亿元。
而基于对中国市场长期前景的看好,跨国药企巨头也纷纷加码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默沙东、辉瑞、赛诺菲、葛兰素史克等众多MNC均表示计划进一步投资,以抓住中国医疗医药领域出现的新机遇。
目前医药行业的“冷空气”,主要由终端消费市场自下向上传导而来。
中康瓴速系统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全国药店店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6%,其中客单价同比下滑8.9%。而在行业总体下跌的情况下,不少连锁出于对市场长期的看好,乘机跑马圈地,使得2024年一季度门店数量同比增加了7.7%,若按数量算,就是多了近5万家门店,门店的单产也因此进一步被削弱。
一心堂、健之佳两家连锁药企预告业绩时均表示受行业竞争加剧、消费降级、大量新开门店、费用增长等影响,上半年净利润下滑明显。
而零售端去化受阻,压力也不可避免地蔓延至上游供给端的药企。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发现,A股上半年已披露相关业绩信息的92家药企中,亏损企业有39家,占比超42%,预计盈利企业有53家,仍占大多数。但盈利企业中,又有三成企业出现利润收缩的情况。
实际上,市场的冷意并非只出现在医药零售端,经济下行周期的压力,在各行各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今年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数据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下降了1.1%,环比减少0.4%。而算上居住、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八大类,仅两类是无论环比还是同比都有增长的,医疗保健即是其中之一,其中环比增长0.1%,同比增长1.5%。
即使是今年1-6月的累计数据,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依然增长了1.4%,在八大类中仅次于教育文化娱乐和衣着、其他。
对比2023年可发现,近一年半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始终大于整体指数。且与2023年上半年相比,2024年上半年医疗保健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回暖迹象明显。
但医药行业回暖的迹象其实并不只在消费价格指数方面出现,生产制造端的数据也显示出了类似的趋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显示,2024年6月份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1-6月份累计增加值则同比增长2.0%。而2023年该项数据均显示为同比减少,其中2023年6月份同比下降2.1%,前6个月减少4.9%。
此外,在化学药品原药产量方面今年也是增长明显,尤其第二季度。其中6月份产量为31.5万吨,同比增长9.4%,1-6月份总产量为178.7万吨,同比亦增长了5.6%。
而2023年6月份该项数据表现为27.2万吨、下滑11.1%,1-6月份为159万吨、减少5.7%。
但中成药方面的产量和增速,则是2024年不及2023年,其中2024年前6个月为100.2万吨、减少5.8%,2023年1-6月为108.3万吨、增长17.6%。
上述系列数据的综合对比结果显示,尽管零售商业市场目前寒意未退,但暗涌之下,医药行业已有暖流。尤其二季度以来,资本市场、政策指导方面,都陆续传来了利好消息。
7月5日,行业内传了许久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正式获得国务院审议通过。该份文件涵盖了创新药的研发、审批、进院、支付、投融资等多个环节,意在推动各方资源支持创新药的高质量发展。随后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地也陆续出台了相关跟进措施。
随后7月下旬三中全会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当中医疗医药也作为民生重点被提及,同时也明确将从研发、审批、投融资等多个方面给予产业链发展支持。
例如,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健全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机制;建立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深化外商投资促进机制和对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医疗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
而顶层政策的相继出台,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为整个医药行业注入更多信心。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预计未来仍将有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出台,医药生物板块有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且生物医药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和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未来将获得大力支持,高技术高壁垒属性进一步强化。
该机构强调,当前已属于国内医药生物板块的估值低位,下半年企业业绩有望持续向好,医疗反腐等影响因素持续弱化,中长期投资价值显著。
与此同时,政策之外,针对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的利好也频频传来。
据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国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了381起投融资事件,累计披露金额超过362.79亿元(拟收购、被收购、定增、挂牌上市未纳入)。
其中单笔过亿元的案例121起,合计融资金额达333.2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九成以上。当中投向药品领域的资金约为157.96亿元。
新康界了解到,7月份以来已经有多个专门针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基金成立,总规模在数百亿以上,且背后不乏“国家队”的身影。
例如7月初LongRiver江远投资就宣布已完成首期规模近4亿美元基金的募集,未来将主要投向医疗及科技两大领域,而这是近几年规模最大的首期美元基金之一,背后不乏亚洲、欧洲等地的知名投资机构。
随后上海也宣布将设立总规模达890亿元的三只产业先导母基金,其中215亿元将投向生物医药领域,包括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端制药装备等。
7月下旬,由中国国新旗下国新基金联合无锡高新区、市国联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的总规模50亿元的国风投(无锡)生物科技基金也宣布完成前期备案等环节,正式开启投资进程。
有媒体统计发现,今年一季度国资背景的资金也在不断加仓医药行业,截至一季度末国家队共持有104家医药企业的股份,持股比例最高为10.7%,约占医药健康股整体数量的五分之一。
近日深圳国资旗下的深圳市绿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以股权战略投资的方式,向绿叶制药集团投入了16亿元。
有行业人士指出,这些都是医药行业的耐心资本,将长线持有相关企业。
除了本土资本,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也吸引着众多的国外的众多资本及MNC巨头的关注。
尽管随着医疗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中国医药市场做到合适的成本效益比越来越具挑战性,但巨大的市场机会和对长期发展前景的看好,跨国药企们仍旧希望能在中国市场寻求到更多的发展机遇,这既是基于补充产品研发的需求,也是为了提高在当地市场的地位。
近日国外MNC巨头赛诺菲及BMS亦纷纷表示正在中国寻求并购交易,争取“补强型”机会。在此之前,默沙东也明确提出未来5年内计划在中国获得50项新的产品或适应症批准。辉瑞则争取到2025年获得12项新产品上市批准。
2024年初,阿斯利康斥资12亿美元将亘喜生物收入麾下,曾引起行业的极大关注,而这也是跨国药企首次全资收购中国创新药公司。
自2015年开始,随着政策的推动,国内医药行业逐渐将重点转向创新药研发,整个行业进入转型升级阶段,产业结构也由此进入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的调整期。
据医保局披露的数据,国家医保用于新批准创新药的支出已经从2019年的59亿元增加到了2022年的482亿元,占总支出的比例也从0.29%快速提高到了1.96%。且随着集采大幅挤压仿制药市场,部分地区创新药的份额增长明显。
而在肿瘤/免疫/糖尿病/血脂等治疗领域,创新药的支出占比更从2019年的18.1%上升到2023年的47.2%。且上述领域的创新药销售额年均增长17.1%,仿制药销售额则年均下降4%。
这意味着医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已初显成效。
近期有美国银行的分析师在研究报告中指称,创新药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2019-2023 年创新药在主要治疗领域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3%。并且老龄化带动的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有望令创新药行业的高增长趋势持续下去。
而随着数字化、AI等技术的加持,将推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向精准化和规模化转型,产业更新速度进一步加快。
6月份以港股第一家18C企业上市的晶泰科技,以及近两日刚刚宣布获得A轮共计50亿元融资的百川智能,均为备受行业关注的AI医疗相关企业,两者均利用AI技术为医药研发等提供更高效的方式。
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大健康产业专委会副主任解奕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AI技术在创新药研发领域的运用,显著提升了研发效率与成功率,带动了产业价值链的变革与升级。
曾有行业人士在分析大周期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时指出,每个行业都有更新迭代的阶段,而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将推动产业的改造更新,同时也会为产业链中的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横向对比来看,曾经的服饰行业、餐饮行业、便利店行业都不乏类似的案例。
于医药企业而言,在当前市场周期性调整叠加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之下,最为可控的因素就是做好自己,练好企业基本功,“旱则资舟,涝则资车”,才能在低谷之后,走向新周期的上行通道。
如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案例中心主任程兆谦所言,“今天的经济态势就像人们从平原上到高原,空气含氧量大幅下降,如果保持原有的行动模式,很容易“高原反应”,气短头痛,所以必须要转换思维与行为方式。”
基于此,如何承压前行,从存量走向增量已经成为医药行业企业目前探索的重点。
8月9-14日,2024年西普会将在海南博鳌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承压前行——从存量走向增量的破与立”。行业一线从业者将共聚一堂,探寻存量时代突围之道,布局健康产业新未来。
撰稿人 | 新康界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