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上,川宁生物自2022年底登陆创业板后,股价一直较为平稳。但今年以来,在强劲业绩支撑下,乘着合成生物学的东风逆势增长,股价最高时较年初增长132.5%。
然而,曾几何时,川宁生物还被视为是科伦药业的“甜蜜负担”。
2010年6月,国内最大的输液生产企业科伦药业登陆A股市场,募资50亿,其中超募35亿,风头一时无两。
在获得巨额融资的同时,科伦药业提出了“三发驱动”的发展战略,即“大输液+原料药+制剂”。
当时国内抗生素产业如火如荼,相关抗生素中间体价格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为打造“抗生素全产业链”,科伦药业决定进军抗生素中间体产业。
2010年12月,川宁生物在新疆伊犁成立。科伦药业计划为此投入39.92亿元,项目计划年产硫氰酸红霉素4800吨,头孢系列中间体9000吨,总发酵体积规模41000立方米。按照科伦药业的计划,项目全部达产后,川宁生物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8亿元,净利润14.84亿,投资回收期6.36年(含建设期)。
然而,事与愿违,项目建设难度远超预期,原计划2012年底前完成的一期工程硫氰酸红霉素项目,直到2014年中才正式投入生产。此后科伦药业又追加了19.74亿元的投资,将项目总投资调高至59.66亿元,还把原来1.38万吨的总产能调整为1.3万吨。
而生产抗生素带来的环保难题更是超出科伦药业的预料。为了解决环保问题,川宁生物前后投入资金就超过27亿元,超出2011年2.5亿元的环保投资预算10余倍。
最终事实上,川宁生物总投资超过80亿元,远超原计划的39.92亿元。
与此同时,2012年国家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实施分级管理,号称史上最严限抗令,抗生素市场逐年萎缩。2019年-2021年,川宁生物总营收分别为31.43亿元、36.49亿元和32.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9亿元、2.29亿元、1.11亿元,远低于预期。
巨额的投入和低于预期的收益,让川宁生物的资产负债率高居不下。招股书显示,2022年上半年,其资产负债率达到46.98%,流动负债21.75亿元,长期借款22.33亿元,负债总额44.43亿元。
2022年12月,川宁生物IPO上市,募集资金6亿元,其中4亿元将用于偿还银行借款,2亿元用于上海研究院建设项目。
上市后的川宁生物开启了逆袭之路
,2022年-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分别达到4.12亿元、9.41亿元、3.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69.58%、128.56%、100.98%。资产负债率也逐年下降至30.6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科伦药业前后超80亿的投资并非毫无用处,巨额投资下,一个强大的抗生素中间体龙头冉冉升起。
通过十余年的研发突破和技术积累,川宁生物在抗生素中间体领域建立起了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体系。目前生物发酵项目占地1319亩,有硫氰酸红霉素生产线一条、头孢系列中间体生产线二条、熊去氧胆酸粗品生产线一条,总产能达16000吨/年,主要产品包括硫氰酸红霉素、头孢类中间体、青霉素类中间体、熊去氧胆酸(粗品)、辅酶Q10菌丝体五大类。
其中,头孢类中间体产能国内第一,硫氰酸红霉素和青霉素类中间体产能国内第二,形成了稳固的规模优势。
在技术方面,通过多年的研发突破和技术积累,川宁生物在核心技术、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尤其是独创的500立方生物发酵罐,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抗生素最大发酵罐,解决了超大发酵罐的设计建造、发酵液溶氧供给、无菌控制、营养传递和相关配套设施的瓶颈难题,大幅度提高了单批产量和效率,规模化效益明显。
对于此前饱受困扰的环保问题,川宁生物先后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分子筛、疏水性活性炭、MVR、特种膜、喷雾干燥等关键技术装备,在废水、废气、废渣三个方面的处理能力已经达到先进水准。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的日趋重视,落后产能将被逐步淘汰,川宁生物的环保优势也将逐渐放大。
其实,抗生素中间体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关键在成本控制上。
川宁生物坐落于新疆伊犁,当地具有适合生物发酵的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靠近玉米产区,玉米价格相较内地便宜20%以上,靠近煤炭产地,能源成本相较内地便宜50%以上,同时还能享受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五免五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规模化优势、工艺技术的提升和菌渣的资源化循环利用等工作也取得了降本增效的成果。
同时,虽然抗生素市场增长虽然放缓,但市场需求一直存在。
2023年以来,全球抗生素需求恢复,中间体产品价格上涨,川宁生物产品实现量价齐升。2021年-2024年一季度,川宁生物毛利率逐年提升,分别为22.21%、24.8%、31.57%及34.42%。
然而,综合而言,原料药的上限并不高,想要完成对市场的独占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川宁生物要想提高业绩天花板,还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
合成生物学是通过工程化的思路,对生物体功能代码,如酶、合成途径及底盘细胞的代谢调控网络等进行重编以设计出带有新型功能的生命体,并完成特定用途的一门崭新科学。
合成生物学的上限有多高呢?理论上,通过合成生物学,人类可以合成任何想象的到物质,未来全球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因此这项颠覆性的技术也被认为是继“DNA双螺旋结构”、“基因组技术”之后的第三次生物科技革命,推动人类实现从“认识生命”到“设计生命”的伟大跨越。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预计未来10-20年,合成生物学应用可能对全球每年产生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其中,医药与健康领域占比最大,行业规模达到0.5-1.3万亿美元(占比35%)。
在我国,《“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合成生物学作为关键技术创新领域,要求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促进其在医药、农业、化工、能源等多领域的应用转化。
相比其他的合成生物学概念股,川宁生物是实打实较早布局合成生物学、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且还是为数不多实现产品交付的合成生物学企业。
2020年,川宁生物设立上海研究院,专注于合成生物学前沿技术的探索与创新。此外,川宁生物还与金珵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AI技术赋能发酵产业,用AI辅助合成生物学研发。目前在化妆品原料领域,已有红没药醇、角鲨烷、肌醇、5-羟基色氨酸、麦角硫因、依克多因等多个产品进入生产、销售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川宁生物2023年的股权激励计划中,不仅有净利润增长指标,还将合成生物学新品落地作为考核指标。预计到2025年,川宁生物将有近10种产品投入生产,横跨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农业饲料、生物基材料、香精香料等行业。
虽然目前合成生物学产品销售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不足10%,但随着合成生物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产品竞争力提升,未来合成生物学产品将有望打开其第二增长曲线。
谁也不曾想到,川宁生物仅仅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涅槃重生,成为资本的宠儿。未来在合成生物技术的加持下,将爆发出多大的潜力,值得持续关注。
2.《东海研究|医药生物深度:科伦药业(002422):三发驱动基业长青,创新开启新周期》,东海研究,2023年11月11日
3.《利用合成生物学CDMO产业平台,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头部企业!》,SynBioM,2024年06月19日
撰稿人 | 陈正青 药智网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