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latamab的批准是基于一项全球性2期临床试验DeLLphi-301的结果。试验结果显示,tarlatamab在含铂化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晚期SCLC患者中具有持久的抗肿瘤活性。去年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数据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10.6个月时,包含100例接受选定10 mg剂量tarlatamab治疗患者的意向治疗分析显示客观缓解率(ORR)为40%(97.5% CI:29,52)。这一患者群体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9个月(95% CI:2.9,6.7),中位总生存期为14.3个月(95% CI:10.8,NE)。在对10 mg剂量tarlatamab治疗产生应答的患者中,58%的患者在数据截止时维持应答至少6个月。
安全性方面,与1期临床试验相比,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导致的停药不常见(4%)。10 mg tarlatamab组患者报告的最常见的治疗伴发不良事件(TEAE)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49%)、发热(38%)、食欲下降(25%)和味觉障碍(24%)。CRS主要限于第1次和第2次给药,主要为1级或2级,通常可通过支持治疗进行控制。在10 mg tarlatamab剂量组中,3级CRS发生率较低(0%),未观察到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相关神经系统事件(0%)。NEJM论文报告1名患者死亡,被认为与治疗相关。
Tarlatamab是安进研究人员设计的一种靶向双特异性抗体(bsAbs),通过同时结合T细胞上的CD3和SCLC细胞上的DLL3,使患者自身的T细胞与SCLC细胞非常接近。这导致了免疫突触的形成和癌细胞的裂解。DLL3是治疗SCLC一个令人兴奋的靶点,因为大约85%到94%的SCLC患者的癌细胞表面表达DLL3,它在正常细胞中表达极少。安进公司计划启动两项3期临床试验,分别检验tarlatamab作为一线疗法,治疗ES-SCLC,以及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的效果。
SCLC是侵袭性最强的实体瘤之一,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后中位总生存期只有大约12个月,5年生存率大约7%。仅在美国,每年就有约3.5万名SCLC患者确诊。
双特异性抗体具备两个不同的抗原结合域,能够同时与两种不同的抗原或同一抗原的两个不同表位结合。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bsAbs能够同时针对多个靶点或表位,激发一系列的生理或抗肿瘤反应,这些反应既可以是相互独立的,也可能是相互关联的。这类疗法类似于由两种单克隆抗体混合而成的“鸡尾酒”,但对药物开发人员来说,他们只需开发一种分子,而患者也可能只需接受一种治疗就能取得预期的疗效。更重要的是,bsAbs的协同作用可能会带来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双特异性抗体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据统计,目前有200多种bsAbs在超过300个临床试验中进行评估,其中约73%的试验针对实体瘤,另外27%旨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大约有50%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bsAbs已经进入了后期阶段(2期和3期)或者已经获得批准。从作用机制来看,治疗实体瘤的bsAbs主要为免疫调节剂,其中包括双特异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s,约45%)和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约33%),其次是针对双重信号通路的bsAbs、免疫细胞结合器(ICEs)和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s)。而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方面,双特异性T细胞结合器占主导地位(约75%),其次是ICEs、双CPIs和自然杀伤细胞结合器(NKCEs)。
撰稿人 | 药明康德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02
2024-09-04
2024-09-23
2024-08-28
2024-09-27
2024-08-27
2024-09-09
近年来,RNA疗法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备受关注,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微小RNA(microRNA)领域的研究更是将这一热度推向高峰。在新药研发蓬勃发展的今天,小核酸药物被视为继小分子药和抗体药之后的“第三次制药浪潮”的关键力量。
作者:崔芳菲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