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合成生物不是新东西,还有人说完全是炒概念,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但更应该承认的是,合成生物技术正面临着研发成果的落地,以及它未来的商业化前景确实很广阔。
江南大学利用相关技术,借助微生物发酵生成透明质酸,把成本从每公斤几万元降到几百元,这正是化妆品(美容个护)领域的应用。
也就是说,合成生物理论上可以应用于化妆品、化工、医药、农业、食品等各个领域,本质上来讲是人类可以通过对各种原料、生物细胞及各种分子进行设计构建等,而生产出各种所需要的产物。
合成生物学很早就被认为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但随着底层技术的成熟,才逐渐实现应用的落地,而为了加快落地,相关文件也在陆续发布,致力于打造生物制造新的增长点。
据估算到2026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07亿美元,2021-2026年年复合增速达到26.5%。
更长远来说,到2030年-2040年合成生物每年可产生约1.8-3.6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
正如飞行汽车一样无法完全想象但又势不可挡,作为生命科学服务的新范式,合成生物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首先,可以关注各领域有成果落地的公司,医药领域的川宁生物、金城医药、富祥药业;食品添加剂领域的星湖科技、莱茵生物、金达威;化工领域的华恒生物、凯赛生物;化妆品领域的华熙生物等。
这其中,医药、工业、食品、农业预计是市场规模最大的几个领域,另外增速最快的可能是食品、农业、消费和工业这几个领域,当然,医药领域增速虽然略慢,但预计也有18.9%的增速(如下图对比)。
但因为这是一项技术,且正在发展的早期,所以我们不得不注意合成生物对其业务影响到底有多大,并跟踪其商业化落地情况;
并且需要关注公司本身的基本面,否则如果一家公司本身就是亏损或者毛利率也很低,它的预期就需要多加审视。
其次,我们可以关注平台化的公司,相比于单一领域的企业它们未来的发展确定性会更高,因为它们培育的合成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自身业务完全契合,从而实现增长共振。
其中,华恒生物便是国产合成生物第一平台型龙头,规模明显高于溢多利、嘉必优、弈柯莱等平台型公司。
基于发酵法和酶法双平台,华恒生物可以生产各类化工产品,应用于诸多领域。
那么,华恒生物到底有何亮点呢?
1、经营规模持续扩张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华恒生物由早期单一的丙氨酸业务,延伸至包括动物营养氨基酸在内的其他氨基酸、维生素、生物基化工品等领域。
截至2023年,公司氨基酸产品收入规模占比75.59%,再就是微生素和其他业务分别占比11.23%、12.08%。
最近几年,随着氨基酸系列产品快速增长和其他产品的拓展,华恒生物因此实现了经营规模的扩张,营业收入2018-2023年由4.21亿元增长至19.38亿元,增长了近五倍,净利润也由0.76亿元增长至4.49亿元,增长了约6倍。
2023年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36.63%、40.32%,均是得益于产品的不断拓展。
2、盈利能力也很高
截至2023年,华恒生物的毛利率达到40.52%,虽然因为产品较多,且属于上游原料,产品价格会受行业供需、下游需求波动,一直以来毛利率便不太稳定,但多年以来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高毛利率背后是公司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体现。
而且因为toB的商业模式,华恒生物的净利率也达到了20%多,公司对下游客户销售不需要付出较多的销售费用,而更为注重研发和管理。
不过今年一季度,主要是因为缬氨酸产品价格下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使得净利润增长不如营业收入。
但对此,缬氨酸有望随着猪价上涨,饲料需求修复,而实现价格的底部回升,并且长期来说,受益于豆粕减量,饲料作为一类替代产品需求仍有望持续增长。
3、产能建设有望贡献成长增量
再落脚到未来成长性来说,华恒生物除了依据合成生物技术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拓展业务范围外,当前公司的产能建设也在持续落地。
2023年,公司相继开始或完成了对丁二酸、丙二醇、苹果酸、精氨酸、L-亮氨酸、肌醇等产品的产能建设,2024年预计总产能将达到27.10万吨/年,增长达324%。
公司因此资本支出快速增长,但也有望使公司进入新一轮高成长阶段。
总的来说,华恒生物身为合成生物平台型企业,已经积累了领先的技术,并借此完成了诸多产品的业务布局,堪比CXO领域的药明康德。
当前公司2024年、2025年、2026年的净利润一致预期分别同比增长39.94%、40.33%、28.87%,所以理论上来讲现在44倍的静态PE也不算贵,不过最近因为合成生物概念备受关注,短期可能需要注意波动。当然,业绩增长还需要持续跟踪。
撰稿人 | 程立雪 飞鲸投研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2024-10-30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