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QC实验室用于检验的对照品分为单次使用和开瓶后多次使用,对于开瓶后多次使用的对照品需要进行开瓶后稳定性考察评估其适用性。
QC实验室评估出易受影响的5种对照品进行周期1年、开瓶次数15次的稳定性考察。5种对照品稳定性检验考察结果均符合可接受标准,根据对照品稳定性考察结果起草此稳定性考察报告。
2
考察结果
2.1 风险因素识别
SOP 对照品(标准品)的管理 对于对照品的储存和使用有如下要求:
已开瓶对照品(标准品)应储存于保干器中,同时确保保干器内的硅胶是有效的。
非室温条件贮存的对照品(标准品)从存放处取出后,放置于平衡对照品(标准品)用的保干器中,平衡半小时至室温后使用。
称量对照品(标准品)时应认真仔细,尽量迅速操作,缩短容器开口时间,使用的称量器具应洁净无污染,已经取出的对照品(标准品)不能再倒回到容器中以避免交叉污染。使用后应立即将对照品(标准品)的容器密封并放回到指定的存放处(标签要求的储存条件)。
评估开瓶后对照品的储存和使用规定,识别其过程中可能产生对照品质量变化的风险因素有:对照品中的水分和残留溶剂等易挥发性物质的挥发、具有引湿对照品吸收环境中的水分、易氧化对照品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对光敏感的对照品在称量过程中见光发生变化、易受温度影响的对照品在平衡至室温的过程中发生反应。
从实验室所有需要多次使用对照品中选取对上述影响因素敏感的对照品进行考察,支持对照品的开瓶后使用期限和频次(考察的使用期限为1年使用频次为15次)。
2.2 总则
分别对实验室已开瓶对照品(开瓶时间至少1年)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各一瓶进行测定,每瓶平行制备两个样品每个样品进样2次,对比四次结果平均值的相对偏差。
注:如已开瓶对照品开瓶次数不足15次,采用模拟开瓶的形式,使其开瓶次数达到15次。
模拟开瓶操作:
使用洁净称量勺将稳定性考察对照品搅拌之后开瓶放置至少2分钟,然后盖上瓶塞,将其放回指定的存放处。所有操作按照SOP 对照品(标准品)管理规定进行。
保留时间相对偏差:
(首次开瓶对照品保留时间平均值—已开瓶对照品保留时间平均值)*100%/首次开瓶对照品保留时间平均值
峰面积与称样量比值的相对偏差:
(首次开瓶对照品峰面积与其称样量比值的平均值-已开瓶对照品峰面积与其称样量比值的平均值)*100%/首次开瓶对照品峰面积与其称样量比值的平均值
2.3风险因素评估考察以及考察结果
2.3.1 挥发考察
实验室部分对照品所用的物料中含有水分和残留溶剂等易挥发成分,对照品开瓶后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易挥发成分挥发,使对照品的纯度升高。
考察对照品的选取:
选取实验室对照品中水分和残留溶剂含量最高的对照品进行考察,选取结果如下:
对照品名称 |
纯度 |
水分含量 |
残留溶剂含量 |
SL-23231 |
80% |
6.7% |
0.4% |
注:数据来源于对照品COA
检验操作:
按照此产品有关物质检验方法进行。
可接受标准: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外观一致。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对偏差值不大于±3%。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峰面积与称样量比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于±5%。
考察结果:
挥发考察结果满足可接受标准,具体结果见表2。
对照品名称 |
SL-23231 |
外观 |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外观一致,均为白色粉末。 |
保留时间相对偏差 |
0% |
峰面积与称样量比值相对偏差 |
2% |
2.3.2 引湿考察
实验室部分对照品具有引湿性,对照品开瓶后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导致对照品的纯度降低。
考察对照品的选取:
选取实验室具有引湿性的对照品进行考察,选取结果如下:
对照品名称 |
性质 |
羟丙基纤维素 |
本品为白色至类白色粉末,干燥后有引湿性。 |
注:数据来源中国药典(ChP2015)
检验操作:
按照羟丙基纤维素含量-气相色谱法进行。
可接受标准: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外观一致。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色谱峰保留时间相对偏差值不大于±3%。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峰面积与称样量比值的相对偏差不大于±5%。
考察结果:
引湿考察结果满足可接受标准,具体结果见表4。
对照品名称 |
羟丙基纤维素 |
外观 |
已开瓶对照品和首次开瓶对照品外观一致,均为白色粉末。 |
保留时间相对偏差 |
0% |
峰面积与称样量比值相对偏差 |
0% |
2.3.3 氧化考察
实验室部分对照品含有易氧化基团(例如羟基),对照品开瓶后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可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导致对照品的纯度降低。
考察对照品的选取:
选取实验室含有易被氧化基团的对照品进行考察。选取结果如下:
表6 氧化考察选取对照品考察结果
|
|
|
|
|
|
|
|
表8光学考察选取对照品考察结果
|
|
|
|
|
|
|
|
表9 温度考察选取对照品
|
|
|
|
表10 温度考察选取对照品考察结果
|
|
|
|
|
|
|
|
3
偏差
表11 氧化考察初始检验峰面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12 氧化考察测试结果
|
|
|
|
|
|
4
结论
撰稿人 | 于英梅 药事纵横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2024-10-30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