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工艺控制中的盲区
你们所有的工艺都有合理且稳定的控制吗?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某工艺规程中关于离心工序的一段描述是这样的:往每个离心杯内加入一定量某溶液,在5000rpm的转速下离心5分钟。
这段描述本身没有问题,车间操作员也是如此操作的。可是,这里其实隐藏着一个秘密。
那就是,每次操作员设定为5000rpm,并按“开始”键后,离心机就开始努力地加速,当加速到5000rpm时,时间其实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甚至长达1分钟,可是离心总时间只有5分钟,这就相当于,在5000rpm的速度下,离心机只运行了4分钟就开始减速。
如果离心机的程序默认到达设定转速后再开始计时,那么当离心机加速很慢时,其达到设定转速的时长可能无法忍受,同理,这也是工艺不受控的表现。
尤其是,随着设备使用年限的增加,离心机的转速可能还会有漂移,这种情况工艺更加不受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研发实验室内做工艺开发时使用的离心机容量小,溶液的重量轻,其离心时达到设定的离心速度非常容易,可以忽略离心机的加速过程。但在放大生产后,由于离心量,加速度的不同,实际的离心工艺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就像是同样的目标速度和运行时长,对不同汽车来说,加速度快的将更快达到目标速度,其跑出的距离也更远。
这些在产品的技术转移中经常被忽略,也是产品失败的潜在因素。
清洁验证时很多企业会采用冲淋水取样,而且很大一部分在清洁程序的最后阶段取样。但是,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在清洁快结束的什么时间去取样?如果不去规定,那么无法保证取样结果的重复性。
该取样过程有个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就是没有确定冲淋体积。因为清洗液是边清洁边排放,不可能把计划排放掉的清洁溶液全部收集起来再取样检测残留限度,此时如何定义清洁体积就显得尤为重要。
清洁程序的最后阶段取样,就是假设从取样开始,到清洁程序结束,剩余的清洗用水可以把该设备内表面的残留全部冲洗下来。该设备内表面上的所有产品残留溶解在剩余的清洗用水中,即为理论上的残留限度。如果不在清洁验证方案中规定具体的取样时间,那么清洁验证的结果是不成立的。
可以对冲淋取样过程进行分段。假设冲淋取样是在清洁过程的最后1分钟,每次取500ml,那么这最后的1分钟就可以单独认为是一个额外的取样。
最后的这1分钟时间,可以根据清洁规程中设备的流速和清洗时间计算出最后这段时间清洗液的总体积,流经的设备面积就按照设备内表面计算。这两个参数已知的话,清洁验证的结果才是成立的。
或者,直接在清洁结束后,再额外使用一定体积的纯化水/注射用水进行取样,以避免上面提到的问题。
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其实隐藏着很多类似的问题,需要生产及质量控制人员认真去对待,否则只是多了一些看似丰富的生产质量控制经验。
撰稿人 | 智药人生
责任编辑 | 胡静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