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疫苗研发发展简史
国外方面,Moderna、BioNTech 和 CureVac 作为先行者,多个产品已经进入临床。国内方面,也掀起了一股 mRNA 研发热潮,艾博、斯微和丽凡达在新冠疫苗研发上已经先行,嘉晨西海、蓝鹊生物、美诺恒康、深信生物、深圳瑞吉、厚存纳米、吉玛基因和本导基因等企业加速进入研发行列,技术的应用场景包括肿瘤疫苗、CART 疗法、传染性疾病疫苗、罕见病治疗、基因编辑等多个方面。
此外复星医药、君实生物、康泰生物、沃森生物和天境生物等其他传统药物研发企业,也纷纷参与 mRNA 的产品和技术合作,药明生物在杭州也已经建好上亿剂 mRNA 疫苗产能。可见 mRNA 相关药物研发生态圈在国内已经基本成型,有资本有产能,然而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研发、工艺及生产方面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助力产品的成功转化。
图 2. 各类型疫苗结构特点
从 mRNA 药物的研发来看,抗原设计、载体的构建、递送技术和生产平台搭建是 mRNA 药物技术的四大核心元素。
抗原设计
抗原设计对于不同治疗领域各有区别,对于细菌类的以糖蛋白为主,对于病毒类的以刺突蛋白为主,对于抗体相关的被动免疫疗法,则有必要使用分开的抗原设计以解决分子量的限制问题。序列设计方面,mRNA疫苗需要选择最接近人源性的同义密码子,规避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组合以保证安全性和转译质量,非转译区也会调控mRNA和蛋白质的稳定性以及表达效率。
载体的构建
载体的构建方面,5’ 的 Cap、抗原编码区及 3’ 的 Poly A 尾巴为骨架元件,此外修饰的尿苷有助于抑制合成 mRNA 的免疫应答,从而降低毒性并改善基因的翻译,此前 CureVac 的临床失败可能和使用未修饰的尿苷。此外目前第一代 mRNA 药物均是非复制性 mRNA,在剂量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复制型 mRNA 随着复制子元件的加入,将显著提高基因的翻译效率,在肿瘤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未来 mRNA 药物重要的发展方向。此外编码前后的非转译区(UTR)负责调控转译及蛋白表达,对mRNA的转译效率、半衰期和最高表达水平等有显著影响。同时,UTR中的GC水平、U水平均会影响mRNA的免疫原性,对疫苗的安全性和能否正常产生抗原造成影响。
图 3. mRNA 技术的四大核心元素
递送技术
mRNA 分子量大、亲水性强,但自身的单链结构致使其极为不稳定,易被降解,自身携带负电荷,穿过表面同为负电荷的细胞膜递送亦是难题,所以需要特殊的修饰或包裹递送系统才能实现 mRNA 的胞内表达,改变 mRNA 胞内的生物分布、细胞靶向和摄取机制,促进 mRNA 的递送,发挥疫苗的效果,因此递送技术也成为各家 mRNA 公司的核心专利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 mRNA 疫苗递送手段是脂质纳米粒(Lipidnanoparticle,LNP),Moderna 和 BioNTech 均采用此项技术,此外还有阳离子脂质复合物 (lipoplex,LPX)、脂质多聚复合物 (lipopolyplex,LPP)、聚合物纳米颗粒(Polymer nanoparticles,PNP)、无机纳米颗粒(Inorganic nanoparticles,INP)阳离子纳米乳 (Cationic nanoemulsion,CNE),瑞博生物还自主开发了 GalNac N-乙酰半乳糖胺技术,能够进行肝脏的定点传递。
图 4. 目前主要LNP技术的专利格局
生产平台搭建
生产是整个 mRNA 药物研发最后的关键环节,除了无核苷酸酶的生产环境投入巨大以外,工艺的开发同样具有挑战。第一步是编码抗原的 DNA 模板生产,除了常用的大肠杆菌大规模体内表达;第二步则是在无细胞的反应器内进行转录,通过 T7、SP6 或 T3 等 RNA 多聚酶作用,通过一步或者两步法转录成为 mRNA,同时加上 5’ 的 Cap 及 3’ 的 Poly A 尾巴,在进一步使用 DNA 酶将残留的 DNA 模板进行消除;随后使用离子交换等层析步骤进一步将转录形成的 mRNA 进行纯化,进行超滤浓缩形成原液;制剂阶段,通过微流体泵精确地控制着 mRNA 原液和脂质流速,将他们混合成脂质纳米粒 LNP。最后则是成品的灌装及质量控制,贴签形成终产品。
图 5. mRNA 药物的生产流程
本文来源于生物制品圈
2024-08-17
2024-09-02
2024-08-09
2024-08-06
2024-08-19
2024-08-28
2024-08-15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中医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转型,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当下制药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作为与中药制剂非常紧密相关的生产设备,其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也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北京翰林航宇科技发展股份公司(以下简称“翰林航宇”)近年来开展的智能化工程,阐述了对中药制剂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张士威、张磊、池明芳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