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除新冠疫苗外)2018年全球mRNA药物市场规模为34.3亿美元,2020年上升至39.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63.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0.2%。mRNA技术因为新冠疫情而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行业正在进入加速发展期。
2022年继续“烧钱”?
mRNA吸引巨头争相布局
mRNA药物已经跨过产业发展“元年”,进入高速跨越发展的新时期。全球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商业机会,成为跨国企业密切关注的增量市场。
2022年1月6日,默克斥资约7.8亿美元收购Exelead ,进一步加大对mRNA赛道的布局力度。Exelead是一家生物制药合同开发和制造组织(CDMO),专注于复杂的可注射制剂,包括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药物递送,这是mRNA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
事实上,围绕mRNA核心技术平台,默克有着非常大的投入和技术布局决心。就在2021年1月,默克宣布收购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领先的mRNA CDMO AmpTec,完善了mRNA板块的PCR技术链条。不到一年时间,该公司再次押注mRNA领域,足以体现细分领域资源竞争之激烈。
除了默克之外,辉瑞作为mRNA领域获得最多技术、市场、商业“红利”的玩家,自然不会放过唾手可得的产业机会。2018年、2020年,辉瑞与BioNTech合作开发mRNA疫苗,受疫情影响,双方合作的mRNA疫苗持续放量,成为辉瑞销售额增长最快的“重磅炸弹”。企业年报显示,辉瑞2021年第三季度营收241亿美元,增长率高达454.59%。
为进一步巩固商业合作,强化创新技术布局,2022年1月5日,辉瑞和BioNTech签署新的全球合作协议,开发首个基于mRNA技术的带状疱疹疫苗,辉瑞将向BioNTech支付2.25亿美元的预付款,其中包括7500万美元的现金支付和1.5亿美元的股权投资。
辉瑞、默克在新年伊始加深创新技术布局,只是mRNA领域持续火爆的一个缩影。去年8月,赛诺菲斥资32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Translate Bio,双方将合作开发多款针对传染病的mRNA疫苗。此外,默沙东、礼来、阿斯利康、杨森、GSK等都与mRNA技术公司达成了相关药物研发合作。
如今,mRNA药物临床试验如春笋般涌现。行业专家分析指出,从技术上来讲,mRNA药物链条包括原料序列的筛选和修饰、递送系统研究与开发、核酸药物生产工艺等多个环节,但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头部创新企业手中。面对极具前景的市场需求,跨国企业必须在短时间进行布局,通过资本和并购的手段争夺突破性技术,这将是2022年重要的行业趋势。
警惕“卡脖子”风险
本土企业亟需硬核创新
随着药品审批审批提速,中国药企正在接轨国际,mRNA技术也吸引了众多本土企业积极布局。2020年3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合作共同开发mRNA疫苗;2021年9月,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复诺健mRNA疫苗产业化基地在上海开工,中国生物复诺健mRNA疫苗产业化项目由此启动。
另一方面,mRNA赛道也备受资本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多家从事mRNA疗法开发的中国公司获得高额融资,其中艾博生物在短短1年内就成功进行了三轮融资,引发产业界和资本市场关注:
不难看出,国内mRNA领域正在进入市场“黄金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此前公开表示,目前全球疫苗研发已经进入了“卡脑子”的阶段。“mRNA疫苗的研发成功让我们有无限遐想的空间,也给了中国在全世界疫苗学领域弯道超车的机会;同时,我们需要在创新过程中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原始创新。”
高价值创新、突破性技术要解决“卡脖子”难题,本质在于解决这些难题背后的“卡脑子”问题。随着进入这一赛道玩家越来越多,是否具备核心技术,是否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创新平台是否具备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后来者在面对日渐增大的竞争压力时必须面对和思考的核心问题。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0-30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