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迅猛,任何能与互联网相连接的产业都在催生着新的创业机会。作为资源高度垄断化的医疗行业,也迎来了产业的春天,互联网创业者正在从挂号、问诊、买药、缴费等多维度切入这个年产值高达8万亿的行业。6月,医药电商健一网宣布获得上海国际创投公司3亿元融资;8月,春雨医生刚获得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在9月初,丁香园也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投资,这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获取的最大一笔融资;到了9月中旬,九安医疗iHealth品牌获小米2500万美元投资。
就在5月28日,国家食药总局发布《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向开放处方药网上销售。最新的消息是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食药监局)已召集省内52家医药电商进行了座谈,会议透露《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终稿预计在2015年1-2月颁布,其中网售处方药房开已成定局。外界的普遍观点是当处方药真正放开可以网购后,医药电商将迎来新的拐点,也将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老兵的观点是网售处方药确实对整个行业能带来深远影响,但却不是医药电商的救命稻草。
从医疗体制来看,今天中国的医疗体系都还属于高度行政垄断的市场,药品流通的背后涉及到医院、厂家、医生、药店、患者等多方的利益博弈,只要“以药养医”的体制不破除,权力的寻租空间就一直存在,就会有既得利者去设置各种障碍去阻挠网售处方药的实施。
对医院和医生来说,其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医生,如果医生开的处方药品绕开医院可以网售那就相当于断了医院和医生的财路,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们就看到了草案一出来就遭到了从业者的反对,反对者的理由也很牵强,贸然放开网售处方药将导致假药泛滥。如果方案明年初最终落地,我们可能会看到另外一个场景的出现,即医院全面升级无纸化办公防止出现处方外流的情形。
传统零售药店作为传统医疗体制的受益者,这么多年来对于药品价格虚高不下他们同样功不可没。在这一轮博弈中他们也将受到冲击,所以反对的声音中同样有他们。放开网售处方药,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淘宝、京东等大鳄早已进入跃跃欲试,而这个行业抢先进场的创业者例如健一网、七乐康等大多没有太多包袱,跟他们竞争就意味着要放弃原本丰厚的利润,对自身的运营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除了行业本身需要碰到的各种障碍外,从患者角度来看,即使能拿到处方药在网上买,医药电商短期内也不见得能看到多大的效果。
首先是用药的效率如何保障。目前的普遍用药习惯是感冒发烧拉肚子可能直接去药店自行解决,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2013年整个医药电商的市场份额不到40亿,进入该行业的玩家并不多,每家规模都不大,不足以支撑他们自建物流和门店,药品要及时送达还很难,一般都要两三天,如果是偏远地区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其次是用药的安全性。即使是慢性疾病,可能每次用药会不同,如何每次去医院看病都能跳过医生和医院拿到药方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难题,更何况医生手写的鬼画符药方已经成为行业通例,非本医院药房医生所能看懂,据说就是为了防止患者去外面抓药跑单。即使放开了处方药管制,患者敢不敢拿到药单在网上买都是个问题,不是担心买到假药而是担心买错了药。那如果直接在医药电商平台上找医生看病是否可行呢?这就涉及到用户对平台和医生的信任问题了,诊断检查、化验等需要线下操作的行为都是在线医生无法解决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无法保障,此条路径并不通畅。
再者是医保卡刷卡问题。医药电商目前面临的一大障碍是不能刷医保卡,这也认为网上医药电商黏不住顾客的主要原因之一,未来的趋势肯定会开放网上医保支付,但短期内却仍然会对处方药在网上的销售带来巨大冲击。很多消费者只所以愿意到药店去购药就是通过提供一些日用消费品消费变现医保卡的金额,而数量庞大且药品消费频次最高的中老年人群,又没有网购的消费习惯。
网售处方药对医药电商行业的发展无疑是正向的,但它并不能解决医药电商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单客获取成本、用户留存率等等。可以预测的是,跟其他大多数垂直电商平台的创业者一样,大多数医药电商创业者都可能成为行业先烈,单纯的网上售药平台是无法跟淘宝、京东等大平台相抗争的,最终可能沦为这些平台的炮灰。
医药电商单纯在网上卖药是没有多少竞争力的,传统的销售渠道患者已经可以足够便捷的解决用药难题。实际上,医药电商的真正难点其实并不在线上,而在于线下。药品只是整个医药流通体系的其中一环,其背后反映的还是医生的诊疗水平,新兴的医药电商要想从大平台中杀出重围,未来的出路一定是制造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连接平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最终的局面是垄断性的医院会被干掉,医生的个体价值会逐渐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