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两高一剩”新模式来变革推动——即实现“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水平过剩(质量标准提高)”的经营目标。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生产工艺,提高大宗原料药技术含量。
2011年世界原料药大会中国(上海)展CPHI已在“一冷一热”的氛围中落幕。冷的是大宗原料药价格仍处于低位徘徊甚至又创新低,国内原料药需求企业参会人数有所减少;热的是虽然市场需求相对平淡,但国外参展商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原料药价格低迷,皆源于产能过剩和供求失衡下的激烈竞争,而国外参展商的热情,正是被即将或已经跌入市场低谷的新一轮采购有利时机所吸引。“一冷一热”的行情,又一次提醒本土药企,原料药国际化发展的经营理念需要拓展新思路,理性寻求新出路。
大而不强:旧模式制约国际化水平
凭借较强的技术仿创能力和较好的资源成本优势,中国原料药市场的快速发展全球瞩目。中国已可以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其中,60多种原料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维C、维E、青霉素、头孢类、解热镇痛等大宗原料药,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绝对优势。
然而,大宗原料药生产固有的“两高一剩”特性,即“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的现状,一直制约着国内原料药的可持续发展。原料药和出口量非常大,盈利水平却很低,贸易摩擦接二连三;制药企业原料药短期上马盈利速度较快,长期持续盈利能力不足,生产经营波动起伏较大。
2009~2010年,原料药市场回暖引起的又一轮“扩产巨风”,已经在2011年陆续“登陆”市场。
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维C年产能已达约20万吨,相当于全球需求的1倍半多;东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鲁维制药“五大家族”,占据了全球VC市场90%以上的份额;青霉素工业盐产能已超10万吨,7-ACA达约1.2万吨以上,产量占到全球供应量的85%~90%,而产能利用率只有60%。尽管上述大宗原料药产能已经过剩,但现有企业以及新进入企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宁夏石嘴山、新疆伊宁等低成本能源优势区域,还在继续扩建或新建类似项目。
据中国医保商会分析,2010年我国原料药出口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恢复性增长,出口额达20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6.19%;出口量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平均价格回升了2.27%;原料药出口占医药产品出口比重为51.09%。市场普遍预计,2011年原料药出口将由快速恢复性增长转向稳定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欧美市场份额的继续扩大,以及新兴市场需求的增长,增幅有望保持在20%左右。
另一方面,受“两高一剩”尚难改变的制约,国内激烈的竞争格局导致“压价出口”现象突出。
今年一季度,我国原料药出口53.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31%;原料药整体出口额的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数量拉动,增幅达到39.53%,出口价格却下降了5.89%。
传统大宗原料药出口增长乏力,维C、维E、青霉素工业盐等10个重点产品,出口量增幅为7.23%,而出口价格下降16.51%,出口额下降10.48%,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依旧严重。
二季度,医药出口可能同比增幅有所下降,由于前期医药出口过快增长,部分原料药产品将出现“阶段性过剩”,对出口价格和增量将会形成一定抑制作用。加之现阶段的国内医药市场受新医改限价等政策影响,需求临时性不旺,业内反映医药内外销市场走进了新的滞涨期,经营困难和盈利压力愈来愈重。
迈向一流:新模式推动变革
“两高一剩”旧模式下的原料药生产经营,一直笼罩在矛盾的市场环境之中:一边是原料药“中国造”的声音愈来愈响,另一边,国内原料药生产污染环境的声音亦未减弱;一边是化工原料价格和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企业人力等财务和管理成本持续增加,另一边,原料药价格反其道而跌跌不休,甚至低于成本价;一边是产能过剩、价格大战愈演愈烈,另一边,国外药企在用“反倾销、反补贴”的贸易保护主义之名制造壁垒的同时,还享受着中国低价优惠的原料药采购。
中国原料药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数量上,而应更多地体现在质量上。“走向国际”并不等于“迈向一流”,如果原料药生产的技术和质量标准仅仅是低水平达标,生产过程的环保和安全保障体系仅仅是低水平或短暂性达标,那么,中国原料药国际化的品牌营销依旧路漫漫。
国际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迫切需要“两高一剩”新模式来变革推动——即实现“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水平过剩(质量标准提高)”的经营目标。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原料药生产工艺,提高大宗原料药技术含量。
例如努力突破VC一步发酵法和7-ACA一步酶法新工艺,取得低成本、低能耗和低污染的多重生产优势;增加产品高附加值原料药出口比重,巩固产品链深加工延伸优势;比超国际高端市场产品质量标准,主动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水平,形成原料药出口优质优价优势,体现制药企业承担环保和安全的社会责任,打出中国原料药价格的品牌影响力。
“两高一剩”新模式将促进制药企业拥有更多的自主和更优的质量保障体系,赢得更有利的竞争主动权,走出“只能在产业链价值的低端徘徊而受制于人”的经营洼地。
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原料药制药企业的主动提升和自律经营,也需要各类产业政策和监管的科学引导。一方面,需要政府支持原料药制药企业进行传统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升级;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大对“两高一剩”原料药的审批准入和质量、安全及环保体系的监管力度。对部分大宗重点原料药生产运行水平试行国家级监管部门定期评审,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禁剩令”有效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产业协会也应配合定期发布市场运行预警信息,最大程度地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引导药企科学投资,理性竞争。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