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基本药物招标模式必须调整,应该在建立质量体系的基础上再来考虑价格竞争的因素。”5月31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前一日,中国药促会等业内六大协会联名发起的倡议书已经递交至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希望修正目前安徽模式下“唯低价是取”的做法,建议在基药招标体系中考虑企业的价格底线,并建立权威的质量监控体系。
记者从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处获悉,为了引导企业将竞争重点转向质量和品牌,发改委已经选取部分常见品规做全国统一定价的尝试,在此框架下的第一批试点药品的价格可能将于6月份公布。
在争议安徽招标模式的同时,本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国有大型医药企业认为,曾经被抛弃的“定点生产”模式或将成为解决目前招标困局的选择之一。
协会:低价中标者应废标
“我们不是反对现有的招标模式,但至少在一些细节和执行上应该做调整。”
此前,“双信封”招投标的安徽模式被业内人士认为是鼓励企业低价投标,主要内容是采用先评技术标,再评商务标的“双信封”招标方式,技术标评审合格的进入商务标评审,商务标评标中以最低报价确定拟中标药品。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双信封”的主要弊端就是技术标书没有淘汰率。而从各地政府招标办的实践来看,各地招标办往往以基本药物招标降幅达到多少作为政绩宣传。
“第一个信封的条件设置非常简单,几乎没有违法的企业都可以进入,这个信封等同于虚设,没有起到拉开企业评价标价的目的。实际上只剩下第二个信封,因为第一个信封大家都能过,第二个信封的核心条件就是价格,那就是拼比价格。”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招标采购按照招投标法规,应该推行有底招标,价格部门要制定标底价,约束“唯低价论”。
尽管如此,此次六大协会联名递交的倡议书中也明确表示,基本药物招标实行“双信封”制度是合理的, 医药产业界也拥护“双信封”制度,但有关部门需要调整“双信封”制度中的经济技术标书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最低价者中标”的做法,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尤其应警惕因把降价作为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而导致“唯低价是取”。
“我们不是反对现有的招标模式,但至少在一些细节和执行上应该做调整。”王波对记者表示,以中标品规里面的中药材为例,107个品种里面有22个是低于成本的,“这种做法要么是低于成本的销售违背了正当竞争,要么就是质量不过关的非合格产品”。
他认为,这些明显低于成本价的中标品种,应该以废标处理,重新进行招标。而在招标体系中,必须尽快探索建立药品质量第三方评价机制。
此前,安徽省药采中心副主任孙萍表示,在招标中,他们将投标药品提前送到省药监局进行审核把关,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对投标资料进行随机抽查。
同时,在基本药物中标价越来越低、各地以基本药物价格的降幅为政绩的背景下,发改委开始在全国酝酿基本药物统一定价,希望在控制价格底线的基础上,鼓励生产企业谋求更好的药品质量控制。
而市场应用广泛的大输液等品种可能将成为首批公布统一价格的试点。
“大输液行业的竞争在整个医药市场中是最充分的,各企业成本都差不多,都已经压缩到极限。在统一定价后,产品丰富、成本更低、善于创新的大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行业中的低端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行业重组、洗牌不可避免。”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重回定点生产?
重回定点生产模式,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在此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前,作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一次探索,国家药监局在2007年曾推行了“首批城市社区、农村基本用药定点生产”。北京双鹤、华北制药、石家庄制药等10家国内大型药品生产企业作为国家首批定点生产企业先行试点统一生产和配送。
但试点结果表明,由于“定价过低”以及“跨地域配送和流通”等问题难以解决,推行效果不佳,这一实践方案最终夭折。
但如今经历了各地对基本药物招标价格的“降幅”比赛,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却开始重新考量起定点生产配送方案。
本报记者了解到,在5月底蜀中制药质量风波爆发之后,中国药促会等业内六大协会针对基本药物招标联合举办了研讨会。
在此次研讨会上,北京双鹤药业的代表表示,“定点生产配送体系中,政府出资,企业定点生产、定点配送,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通过简化包装等手段,也能在保证基本药物价格的同时,保证供应。”
上海医药副总裁李永忠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定点生产,定点配送,是国际上惯用的做法,尝试通过集约化,进一步降低成本。
这些企业建议的一大背景在于,基本药物市场只占国内整体药品市场很小一部分。据石药董事长蔡东晨统计,目前已公布的307只基层版基药2010年实际采购金额430亿元,只占到全部用药金额的8.7%;今年一季度,307种品规采购额还降低了27%,预计全年数据在350亿元左右。
参加上述研讨会的部分企业认为,在基本药物金额不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政府集中采购,企业定点生产配送的方式,规避现有招标采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对于企业的这一想法,王波对记者表示,“是有一些企业在提,但企业的想法不等于是协会的意见,协会必须代表行业利益,包括国有和民营”。在他看来,重回定点生产模式,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定点企业等等,政策的落地“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对安徽模式的调整是必然的,但目前更有可能的切口还是建立质量监控体系,进行有底招标,定点生产我个人觉得不太可能。”王波强调。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