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制药造假敲响普药警钟

文章来源:英才 发布时间:2011-07-15
由于涉嫌"用苹果皮替代板蓝根",有"普药大王"之称的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在国家药监局的突击检查中,其中成药生产线被令停产,GMP证书被收回.

由于涉嫌“用苹果皮替代板蓝根”,有“普药大王”之称的四川蜀中制药有限公司,在国家药监局的突击检查中,其中成药生产线被令停产、GMP证书被收回。

作为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蜀中制药事件给中国医药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思考,远不止“造假”这么简单。

因拥有普药品种数目众多(200多个),蜀中制药被业界誉为“普药大王”,旗下有阿莫西林胶囊、盖克感冒胶囊、复方板蓝根颗粒等明星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20亿,名列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榜第62位。

蜀中制药董事长安好义,给人的印象是“能吃苦、好拼搏”、且“会抢坐、会为排自助餐去加塞,不像是一个身家数十亿的老板”,媒体多次将其对“第三终端市场”(以基层医院和农村为主的普药市场)的开拓视为业内典范。

就在“苹果皮造假”事件发生不到半年前,2010年11月,国家有关部门还组织专家对蜀中制药的质量控制水平做出过正面评价。在此基础上,安好义更频繁接触各路资本,筹备蜀中制药的IPO事宜。

然而,所有的一切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泡影。造假事件被曝光后,经销商们纷纷表示“已经把蜀中制药的所有产品下架退货,包括西药品种,我们不再相信这家企业”。

一家曾被奉为中国民营制药行业典范的企业,一夜之间成了负面典型。

低价祸端?

其实,蜀中制药的被曝光,并没有在同行中引起过多惊讶,“长期低于成本价销售药品很不正常”、“蜀中这种做法,被查出来是迟早的事”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从成立之初,蜀中制药就将定位放在基层市场,产品以普药为主。普药,是一个中国特有的名词,指在临床上已经广泛使用或使用多年的常规药品。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上的万余种药品大多是普药,普药消费占据了药品消费的绝大部分。

普药通常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技术含量低、市场上有多家企业生产或销售、产品进入市场比较容易。对普药生产企业来说,价格即使不是唯一的竞争武器,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蜀中制药正是以“超低价”闻名业内。资料显示,在2010年安徽省基本药物招标中,蜀中制药生产的10克×20包规格的板蓝根颗粒的中标价为2.35元,而国家指导价为10.8元——国家指导价一般是根据行业平均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率而得出的。

难道说,蜀中制药生产板蓝根颗粒的成本仅为行业平均成本的1/5?对此,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直言:“即使用土做原料,也做不出一毛钱一包的板蓝根颗粒来。”

事实上,不仅是在安徽省中标的板蓝根颗粒,蜀中制药在其他各省中标的基本药物,其中标价也大多只有国家指导价的1/3-1/4。

更加引发业内争议的是,蜀中制药20亿的年收入中,有14亿来自中成药。而从2010年初开始,中药材价格一路上涨——据中药协会的监测数据,全国市场上537种中药材中,有84%在2010年涨价,涨幅在5% -180%之间——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很多中成药企业不得不小幅提高药品价格。在这样的背景下,“标王”蜀中制药仍能频频以超低价中标,难免引起业内质疑。

其实,不只是蜀中制药一家,所有参与基本药物招标的普药企业,几乎都面临相同的问题。“我们组织专家专门测算过,安徽所有中标的复方丹参片和牛黄解毒丸,售价不到成本的三分之一。这必然会导致质量问题。”浙江省医药协会会长赵博文曾公开对媒体表达过这样的质疑。

而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行业的无序竞争,最终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比如牛黄解毒片,北京同仁堂的成本价最低也就是0.25元一粒,但市场上有些小企业能做到几分钱。这样一来,做得好的反而没有竞争力了。大的竞争不过小的,小的竞争不过不规范的。无序的市场竞争最终只会毁了这个行业。”

价格与成本倒挂,无论是专家还是普通消费者,应该都知道这样的产品根本无法在正常条件下生产出来。为何此类药品仍然能在各地的基本药物招标中大行其道?

被逼造假?

最早开创“唯低价论”中标模式的,是安徽省的基本药物招标:在质量标准一致的前提下,价低者得。由于国内普药生产商大多执行G M P标准,因此价格成为事实上唯一的评价标准。

2010年11月,国务院曾高度评价安徽模式“为全国医改闯出了一条新路子、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全国其他省区市学习借鉴”,并表示要“向全国推广”。因此,山东、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多个省区很快将“最低价中标”明确列入各自的招标规则中。据统计,目前全国基本药物在10元以下的占 74.5%。

以大输液为例,在安徽省,其中标价为0.93元,山东省为0.87元,“比矿泉水还便宜”,一些生产大输液的厂家无奈感叹。在这样的规则下,很多品牌企业放弃了基本药物的招标。

而据统计,在安徽、山东、四川三省,中标企业中40%都受过省级以上的质量警示。

蜀中制药造假事件曝光之后,有业内人士感叹:以目前的安徽模式,用苹果皮或者西瓜皮已经算有良心的了,“招标只看价格,这是逼着企业去造假。”

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药监局在5月开始的基本药物质量大检查中,已经查出多家问题企业,“蜀中制药只是中成药方面的问题,另有企业的西药生产线也已停产整顿。”

基本药物制度本是一个在药价虚高背景下推出的民生工程,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能否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对企业来说几成鸡肋。

据业内人士透露,行业协会曾联合递交内参给国务院,希望取消“最低价中标”的提法,哪怕去掉一个“最”字也可以,后来医改办批给发改委进行处理,发改委认为这一意见是利益集团的声音,不予采纳。

如今,蜀中制药事件终于激起强烈反响。越来越来多的业内人士开始怀疑现有招标方式对促进医改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中国药促会等业内六大协会联名倡议,修正目前安徽模式中唯低价是取的做法,称安徽模式“可能影响整个医改成败的大局”。

据悉,国家发改委对全国性中药材价格供应情况调研将于近期启动,完成调研后,将对基本药物中的102种中成药价格进行调整;而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则明确表示:“要完善中药的招标采购办法,完善中药质量评价及监管体系,防范企业恶性低价竞争,对基本药物招标的最高指导价做及时调整。”

“蜀中制药事件暴露后,国家肯定会出台政策规范行业,并且会整合淘汰一些不达标的小企业,这会给大型集团公司腾让出一部分空间。”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蜀中制药事件的正面效应。

事实上,早就有人提出“药价虚低比虚高更危险”。6年前的“齐二药”事件直接导致时任药监局局长的郑筱萸被判处死刑,引发国内药监系统一轮地震。如果此次蜀中制药事件能给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积极正面的变革,也算是用较小的代价换来了行业的又一次里程碑式前进。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