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市场亟待"拨乱反正"

文章来源:制药工业网 发布时间:2011-05-1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原料药市场一直比较红火,然而今年以来,部分产品价格出现较大波动,全球产能过剩情况也日趋严重。但国内巨头还是义无反顾,纷纷上马新项目扩大产能。

近几个月来,国内原料药大项目陆续投产和新开工的消息不断传出,联邦制药明确将扩产原料药1200吨,华北制药6-APA车间改造转产7-ACA已经完成,并将投入11亿元用于扩产,最终将达到3000吨产能。此外,鲁抗医药已经扩产900吨。

记者了解到,江苏不少药企也在加大原料药产能,江苏先声药业原料生产部负责人朱瑞告诉记者,目前先声药业在原料药生产方面的项目批文有20多个,像治疗腹泻的、降压的和抗生素类的都有覆盖。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姚和权告诉记者,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第一大国,可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能达到500多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五分之一。在我国出口的原料药大户维生素C领域,目前全球VC需求量约12万吨,其中中国出口超过10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90%。但由于国内企业盲目扩大或新建产能,维生素C目前国内产能达20万吨,而全球实际市场需求只有约12万吨,国内近一半的产能是过剩的。随着大宗原料药产能激增,而下游制剂市场均未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导致的就是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根据监测,主要依靠出口的维生素C,2月的平均价格同比下降达34.83%。

对于原料药价跌国内仍扩大产能现象,姚教授认为,主要是由于过去原料药生产准入门槛低,而且毛利比较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原料药出口大幅滑坡,刚好使得价格得以上涨。以维生素C为例,当时的毛利润高达45%到55%,2009年后,国内不少药企也是瞄准了这块宝地,使得各地纷纷上马投资建设生产线或扩大产能,到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涨价-扩产-价跌-减产-涨价”的发展怪区。

姚和权教授表示,产能过剩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严重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能源和资源,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引起的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和阶段性低价竞销也严重破坏了出口经营秩序,不仅因企业自相压价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恶性竞争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也难有发展后劲。

记者获悉,针对这种情况,4月2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中,维生素C(VC)、新建青霉素工业盐、化学法生产7- 氨基头孢烷酸(7-ACA)等大宗原料药均被列入“限制类”。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还在酝酿对维生素C准入门槛进行限制,同时将推出生产配额制。业内人士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企业的扩产行为,但长期来看,大宗原料药的新建项目仍需要更严格的审批准入,让企业回归理性。此外,行业协会也要加强产业预警和行业自律,一方面跟踪分析大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情况,及时预警产能过剩产品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