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剑指北京市场 上药北进华润"反击"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报 发布时间:2011-03-09

一发而不可收。组建不久的华润北药集团(以下简称“华润北药”)近期动作频频,几天后将公布并购河北健邦药业有限公司的细节。而此前的1月底,华润北药刚刚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媒体见面会,华润北药集团总裁、华润集团副总经理李福祚公布了一份成绩单:2010年完成营业额467.8亿港元(约合396亿元人民币),比重组前两个医药集团合并报表之后的营业额增长19.5%。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被认为是华润北药对上药集团在北京市场展开大规模收购攻势后的第一次正式回应。1月12日,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宣布,以 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的股权,这是国药集团、华润集团和上药集团三家国企在医药行业形成鼎足之势后的第一次短兵相接。抢先进攻的是上药,因为它借收购一举踏入了北京市场。

上药北进点燃了两个巨头之间战争的导火索,华润北药集团人士表示,将大大加快并购的步伐。一时间,医药行业硝烟弥漫,“并购”一词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该战场今年的主旋律。

超35亿元豪购

2010年年底,有媒体报道称上药欲收购中信医药,总出资40亿元人民币。

“没有当初媒体报道的那么多,在北京,我们董事长也向媒体做了澄清。”上药集团办公室一位秘书回应。根据上海医药的对外公告,该公司将以23.28亿元收购中信医药65.24%股份,而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2011年1月对外表态,剩余股份也将在3月之前收购,最终实现上药集团对中信医药100%控股。

以23.28亿元收购65.24%股份计算,上药收购中信医药100%股权耗资35.7亿元,这是近几年来国内医药界最大的收购。中信医药是否值这么多钱?

资料显示,中信医药1993年6月成立于海南,1994年开始进军北京医药流通市场,拥有在北京从事医药流通的子公司北京科园信海医药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园信海”)。中信医药总经理聂申钱作为该公司的创始人,从成立至今,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7年。

一位曾在中信医药工作了10多年的医药界人士表示,成立之初,该公司100%由中信集团控股,但是在2006年前后,开始着手引入外资股东,最终的结果甚至是外资拥有100%股权。2007年,外方CHS(China Health System Ltd.注册于开曼群岛的一家外资公司)持股69%,中信集团持股31%,2010年7月,外方CHS持股变更为100%。

“成立之初,中信医药拥有一个医药流通行业非常不错的团队。”上述医药界人士表示。但他认为,作为一家医药流通企业,尤其是主要业务是做医院“纯销”(指不做批发,产品直接销售到终端)的公司,中信医药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所拥有的只是通达医院的销售网络,真正价值几何不好说。“2004年以后,在北京医院销售市场上,科园信海能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北药和国药。”这位人士评价说。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数据,中信医药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净利润1亿元,名列2009年度中国医药商业企业第18位。中信医药的收入,以医院纯销为主,占业务量的70%,调拨业务占30%。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虽然中信医药没有什么固定资产,但是长期盘踞在北京医药流通市场,其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而对于上药集团来说,抢占从来没进入过的北京市场意义重大。收购之后,上药的销售有望得到飞跃。

北京“蛋糕”

2010年4月,华润开始了对北药集团的整合。依据当时的数据,医药市场老大国药集团年销售收入超过650亿元,华润北药排名第二,销售额超过350亿元,上药集团排名第三,销售额超过310亿元。

这只是各方整合之前销售数字的简单叠加,更重要的是三家公司各自的市场特点。除国药集团在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比较平均以外,上药集团和华润北药都是医药流通领域的区域性巨头。上药集团的市场集中在上海,而华润北药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北京。

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统计,北京、上海是国内最大的单一医药市场,总体规模都在500亿元以上。上药集团和华润北药在这两个市场盘踞的特点又有所不同。在上海市场,上药集团显示出高度垄断的特征。上药集团一位人士表示,该集团在上海市场所占份额超过55%。相对来说,北京市场则显得比较分散。

至2010年年底,北药集团在北京市场商业流通方面的销售额为120亿元,如果以北京市场总体规模500亿元计算,这一数字仅占该市场20%多。“北京市场集中了全国最多、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加上中央各直属机关的工作人员都在北京,市场规模比上海更大,也难免更分散。”华润北药一位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医药流通市场上的医药批发企业超过200家,正因为北京市场大而且分散,这里成为医药巨头并购的理想之地。

此次上药在北京市场收购的,不仅是中信医药,还有北京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上药以2.25亿元人民币收购了该公司52.24%的股权。据北京医药行业人士评价,北京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在临床用药的销售上做得颇有声色,在北京医药流通企业中居于前十位。

“合并两家公司,我们在北京市场的份额有可能超越国药,仅次于北药集团列第二位。”前述上药集团办公室秘书表示。

此外,上药集团在北京特别设立了办事处。关于这件事,上药集团证券事务部陆先生表示,在上海以外设立办事处,这是上药集团的第一次,足以显示对北京市场的重视程度。“北京市场太大了,我们必须专门对待。”陆先生表示,目前上药坐镇北京市场的是分管销售的副总裁李永忠。而上药方面预测,2010年,中信医药和北京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销售额总体上有望超过70亿元。

不过,上药的企图不止这些,在国内医药的三大巨头中,上药集团无疑行动最快。上药人士表示,在华南地区也将建立代表处,上药要在国内的主要市场都尽快建立起据点。

华润“反击”

面对上药咄咄逼人的攻势,华润北药立刻做出了“反击”。

2011年1月,华润北药合并了辽宁省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后者为辽宁省最大的医药批发商,2010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与此同时,华润北药还合并控股了河南爱生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河南排名第二的医药流通企业,销售额超过20亿元。

“华润北药的目标是,在‘十二五’中实现销售额超千亿元,并整体在香港打包上市。”李福祚表示,2010年是华润医药集团和北京医药集团战略重组的起步年,在华润北药集团4万多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华润北药不仅完成营业额467.8亿港元,比重组前两个医药集团合并报表的营业额增长19.5%,还实现经营利润33.6亿港元(合2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7%;实现净利润28.5亿港元(合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3%。

“中信医药的销售额去年大概有40多亿元,我们仍是北京市场老大,这是无法撼动的。”华润北药知情人士透露。据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长许嘉平介绍,去年北京医药市场招标品种达2万个,而北药集团独占鳌头,占有其中的16000多个。她表示,在北京医药市场上,专门经营医院销售渠道、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医药流通公司屈指可数,大概数量也就在10个左右,而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远非其他公司,如中信医药下属科园信海等可比。

“更何况,我们在迅速增长的社区医院用药配送市场上,占据绝对支配地位。”许嘉平评论道。在北京18个区县社区医院用药的配送上,北药集团中标15个,负责配送到这15个区、县下属的27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年光配送药品总额即高达23亿元,今年将达到35亿元,这一点也让北京市场其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不过,业内人士认为,华润北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完成整合,毕竟对庞大的北药集团整合尚未完成。对此,华润高层也有明确的认识,只有在成功整合的基础上,华润北药才能充分腾出手来扩张。

相比之下,和上药争抢收购对象显得并不特别重要。“华润有资金优势,因此我们不缺资金,华润的资金可以支撑我们在国内做强。”许嘉平认为,上药收购中信医药并不会给华润北药带来威胁,因为中信医药甚至没有现代物流体系,其拥有的资源只有渠道,而这在行业人士看来,收购确实有点类似于“花架子”。

而随着医改的推进,药品分销商等中间流通环节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未来医药市场上,只需要药品配送商,分销商的角色将逐渐弱化。因此,“子弹”纷飞的三巨头大战走向如何,将在相当程度上仰仗医改的推进力度。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