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医药类商品出口增速放缓,国内产能过剩现象仍然存在。在“内胀外缩”中,原料药市场走势牵动着行业的神经。《医药经济报》记者在与第 64届中国原料药会同期召开的原料药市场信息发布会上获悉,中国原料药出口已进入了相对平稳的走势,较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时要尽快提高质量标准及加强学习国际药政法规,才能推动原料药行业提高自身“含金量”。
增长进入平台期
受世界经济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尚未退却、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国际市场背景大环境改善不容乐观。2009年,我国药品出口总额为140亿美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出现了负增长现象,出口总额为11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6.63%,这是化学原料药出口长达5年的增长后首次出现负增长。
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指出,通过对连续十年的原料药出口情况的观察得知,经过了三四年20%左右的增长后,原料药出口从2009年开始进入一个平台期,这样一个停滞期的出现,说明中国原料药出口商品价值取向需要改变,品种结构升级的信号已经发出。而出口额如果不能尽快升级的话,就会出现增量不增值,明为出口增长,实为含金量下降。
据统计,目前数量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原料药出口的常态。在可量化统计的典型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单品种中,出口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品种有11种,其中维生素、抗生素、氨基酸和生化原料药各有2种,退烧药、有机酸和添加剂各1种,出口增长较快的有肝素钠、硫酸软骨素和谷氨酸钠。吴惠芳指出,这些大品种的增长动力主要是基于数量增长,而价格上涨的并不多,同时也有数量增长大于金额增长的,如柠檬酸和6- APA就是数量增长但金额在缩减。
涨价不是灵丹妙药
来到第64届中国原料会参展的多数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抱着一种想法:涨价。尤其是近期肝素钠价格的飙涨,为企业的高期望值做了心理铺垫。
对于原料药的涨价期望,上海医工院副院长俞雄指出,2009年,我国原料药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上涨都来源于价格的上涨,但是对制药企业来说,产业升级不能依靠价格上涨。从今年的形势来看,尽管整体出口形势平稳,但是2010年以来,很多成熟的品种都出现了量涨价跌的局面。
以抗生素为例,2009年,价格下降是传统抗生素市场的一大特征,价格普遍低于2008年的价格,目前出口量的增长仍抵消不了价格下降的价值缺口。除了抗生素之外,去年价格一直居于高位的维生素的价格也难以维持去年的水平,目前也出现了下跌的情况。
在价值萎缩的现状下,涨价手段的苍白无力更加强了产业升级的迫切。对此,吴惠芳指出,近年来,我国药品法规认证和质量体系已经有了明显改观并得到企业的认同和效仿,但仍然面临质量安全事件、监管的考验和风险,她因此认为,与会企业应该把握住全球医药制造业转移的机会,真正提高增长的“含金量”,进行国际注册认证是中国企业不能回避的课题。
此外,吴惠芳还建议企业更多地关注欧盟市场。
“粗加工、基础型原材料已逐渐从欧洲撤出,尤以大宗产品为主。即便遭遇经济危机,基础型医药产品也是作为必需品受到的冲击较小。欧盟市场是走向高端市场的必经之路,也应是原料药企业积极认证的法规市场。”吴惠芳如是说。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