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Nature》杂志的一篇文章指出,印度一家小型药企ImmunoACT开发的CAR-T疗法NexCAR19单次治疗费用仅3-4万美元,和美国常用的CAR-T产品Tecartus和Yescarta相比,价格直降到1/10。去年,该疗法已在印度上市,目前已经在本土对15名患者进行了治疗。
困扰全世界多年的CAR-T价格难题被印度抢先解开。问题不只是:它是如何做到的?还有:能这么快交卷,东西到底怎么样?
根据目前网络信息,ImmunoACT对于降低成本的奥秘讳莫如深,对外的公开解释是:公司完全在印度自行制造所有组件,包括CAR载体、T细胞工程、整个生产所需原料,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
但这样的回答显然难以服众。
CAR-T生产线上的技术员水平是产品质量的关键。一个熟练的技术员可以把细胞制品的活性做到90%,而一个新手则只能做到一半。尽管目前美天旎的CliniMACS Prodigy和龙沙的Cocoon 提供了自动化生产方案,但覆盖面有限;一些核心步骤,比如填充-完成依然由人工操作,并且需要严格的洁净室环境。
更何况,人工成本依然是小头。
在半自动的生产条件下,约占总成本的20%左右。在CAR-T CDMO企业工作多年的嘉明(化名)认为,印度能把价格压到这么低,主要还是因为绕过了进口试剂的购买成本。“进口试剂占了CAR-T成本的大头,一套下来要30万左右。”他说,“但印度可以用国产的仿制产品,效果可能只有进口的八成,再自己叠加一下,但是性价比非常高。”
试剂会花费CAR-T生产中的一半成本。
尽管目前国内的一些自主研发产品价格仅为进口的10%-20%,但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国内的CAR-T研发企业依然大多选择进口高价物料。ImmunoACT业务发展经理曾在采访中提到:“NexCAR19从质粒到载体,一直到最终的CAR构建体,公司拥有其全部的知识产权。”——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从各种角度来看,印度的CAR-T之路都难以被中国复制。印度有其特殊的仿制药和专利保护政策,同时在CAR-T领域也一直缺药,因此可以牺牲一定的产品疗效来兑换可及性。而在中国,目前已有5款CAR-T产品获批。产品疗效的门槛已经在竞争中被提高。
“中国的CAR-T最终的方向,还是要去向欧美世界靠拢。”嘉明如此判断。然而,以印度为中心的CAR-T辐射圈正在不可避免地扩散着。留给中国的市场版图,无疑又小了一块。
-01-
进击的东南亚
目前,印度已有四家公司启动了CAR-T产品的开发。
除了此次新闻中提到的ImmunoACT以外,位于班加罗尔的药企Immuneel目标以5万美元的价格(包括医院和医疗费用)提供CAR-T疗法。Immuneel开发了一种低成本模型,可以通过简化工程步骤来培养患者细胞。同时,药企Intas已经开启了和CAR-T相关的5条管线,而印度仿制药巨头Dr Reddy的子公司Aurigene Oncology,希望能将新产品CAR-T的生产成本降低75%左右。
在印度的东边,另一个国家也在马不停蹄地加快着低价生产CAR-T的计划。
泰国玛希隆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抗CD19 CAR-T疗法,将通过降低慢病毒载体的成本,使产品价格降低80%,预计将于今年底在泰国获批。而泰国的另一所大学,也正在尝试运用一种转座子载体制备CAR-T,以降低传统病毒载体的高昂成本,预计可以将价格压缩至1/10。
低价的CAR-T生产计划在东南亚开始冒头,这绝非偶然。虽然不及印度,但泰国对仿制药的态度亦较为宽松。同时,泰国对于印度仿制药的进口依赖也在逐年加重。根据Krungsri Research的报告,泰国从印度进口的药品比例已经从2013年的5.9%上升到如今的8.4%——这无疑为CAR-T的生产提供了一条低成本产业链。
逐渐形成的东南亚低价CAR-T联盟,将会给一些中国企业带来打击。
毕竟,中国的CAR-T产业同时面临内卷竞争和适应症瓶颈,需要从临近其它国家尽多揽客。去年,复星凯特就曾推出过开拓东南亚市场的计划。依托其合作伙伴宸汐健康在东南亚市场的保险端资源,公司在争取着更多的海外赴华患者。而如今,有了本土的CAR-T疗法,亚洲发展中国家赴华就医将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当然,东南亚的CAR-T崛起是以疗效作为代价的。根据2023年12月在美国血液学会会议上提交的试验结果,在两项小型临床试验中,NexCAR19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67%,完全缓解率为52%——而Yescarta的相关数据则分别为88%和75%。
“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审批的思路和发达国家及中国都不太一样。只要是价格能降下来,那么只要不出人命,效果就算差点他也不care。”嘉明说,“按照他们低价劳工的手工生产模式,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均一性,治疗效果又是一个勉强及格的状态。这在中国是不可能被批的,保险公司也不会买单。”
尽管ImmunoACT并没有提及其手工生产的占比,但在采访中,公司称找到了一种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避免使用西方公司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和设备”。
去年11月,ImmunoACT开始在孟买郊区的15,000平方英尺的GMP工厂进行生产,另一家新工厂也已经破土动工,规模约为现有设施的八倍,将在2025年底之前投入使用。无论如何,CAR-T产业的引擎已经开始在东南亚的土地上轰然作响了。
-02-
无法解渴的CDMO
曾经,CGT行业的火热也带动CGT CDMO的繁荣,产品未至,产能却先打满了。后者也被寄希望成为降低CGT产品成本的方式之一。然而,在过去的2023年,中国做CGT的CDMO过得普遍不太好。
连一些大企业都接不到订单了:某专注CGT的CDMO上市企业去年前三季度营收1.37亿元,同比下降36%。公司分析原因为:下游客户融资进度弱于预期,导致公司在市场业务拓展、项目交付等方面受到影响。基于同样的因素,另一家CDMO的CGT业务也未达年初预期,前三季度新签订单仅约0.58亿元。
而如今,尽管东南亚CAR-T产业方兴未艾,赫然成为一片新兴市场,但这对于中国的CDMO来说不见得是一个好消息。
嘉明介绍,通常而言在CAR-T业务上,CDMO企业只收取治疗费用的20%。“如果是3万美金一个病人,那CDMO企业只能拿几千美金,连团队都养不活。”低成本的人力优势曾经让中国企业成为CDMO大国,但如今随着发展带来的团队壮大、人工提价,企业已经无法在成本上卷过东南亚本地生产商。
同时,CAR-T的本土制造也预示着当地的制造产业链会越来越完整。这也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的东南亚CAR-T CDMO企业,和中国抢夺来自西方的订单。
这几年,印度也在药物制造上对中国进行追赶:2023 年,印度 CDMO 行业的收入为 156 亿美元,而中国为 271 亿美元。然而,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印度未来五年的行业收入增长率预计将达到11%,超过中国的9.6%,主要原因是与欧美生物技术公司签订的新合同暴增。
但目前印度的CDMO业务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较低的领域。符合欧美市场标准的CGT生产门槛较高,对其而言尚属新鲜。从去年开始,才开始有印度公司陆续宣布针对CAR-T的工厂建设计划:比如Aragen和Laurus Lab。
在生产成本不占优的情况下,未来的中国CGT CDMO想要活下去,只能在技术上比对手更近一步——为此,不仅是CDMO,整个产业都需要走得更快一些。
-03-
中国CAR-T的前路
对于嘉明来说,印度的CAR-T价格做得再低,也无法改变中国产业注定要走的前路。
在去年年末、今年年初左右,3万美元一针的NexCAR19就已经被国内业界知悉。在嘉明眼里,半年过去了,大家还是在既定方向上走着,并没有受到这一消息的影响。而方向无非两条:新靶点和通用型。
“今年我们接的订单很排他,连BCMA这样的靶点都觉得太老了,不做。”他说,“像传奇这样的产品都已经批到很前线的治疗了,你再去做同类型的能有多大意思?”
资本的态度也很坚决。
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CGT领域去年融资金额为61.34亿元,相比前年同比下滑42.8%。如此惨绩当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大环境,毕竟还有抗体药、核药两大赛道热度不降反升。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体型血液瘤的市场空间,已经被挤满了。
因此,虽然CGT整体遇冷,但钱全部集中在新方向上:去年细胞治疗领域融资排名前20%的项目,基本上都涉及实体瘤或通用型。
像印度一样降低价格,固然有机会能被纳入医保;但对于胃口很大的资本来说,这样走的路依然不够宽阔。而且,大部分已经上市的CAR-T,基本上已经在成本控制上竭尽所能。据嘉明介绍,目前国内一家头部CAR-T企业,生产工艺已经可以达到一批次病毒供1000人使用的水平,人均病毒载体成本在5000元以内。基本上已经降无可降了。
在上游物料无法像印度一样走专利“捷径”的情况下,自体型CAR-T几乎没有可能完成价格上的质变。
未来中国的CAR-T,依然需要向全球产业的主流逻辑靠拢:只有非个性化生产,才是疗法普及的终极方向。目前的通用型CAR-T可以从一名健康供体中获得细胞,并用来治疗100名癌症患者,阻碍商业化的不是成本,而是疗效和持久性。因此,发现更能有效应答的靶点就成了重中之重。
同时,异体回输引发的排斥反应,也是中国及欧美等国的研究重点。为此,市面上已有多种尝试性的解决方法,比如亘喜生物采用双特异性CAR设计,一种CAR用于防御,避免CAR-T细胞被免疫排斥;另一种用于攻击肿瘤细胞。再比如科济药业通过消除TCE或HLA的表达,以避免T细胞的排异反应。
当然,T细胞疗法的赛道里不止CAR-T,一直以来的实体瘤难题也可以另做解法。除了比较受人熟知的TCR-T以外,这两年 TIL疗法开始名声鹊起。今年2月16日,第一款TIL 疗法已获得FDA的加急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理论上,这种挑选出来的T细胞特异性更强,误伤的可能性较低。
综上来看,对于目前中国的CAR-T企业而言,前路充满了希望和危险——只要能在通用型上做好安全性和疗效,基本上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商业化问题;但各疗法的竞争态势也很紧张,稍微一个怠惰,也许就会被其它的T细胞疗法超越。
诸多千头万绪在推着整个产业成长。中国的CAR-T,不应该被困在成本里。
撰稿人 | 李昀 深蓝观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2024-09-23
2024-09-27
2024-12-03
2024-10-04
2024-10-14
2024-10-15
2024-12-03
口服固体制剂作为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的剂型之一,其传统生产模式存在产尘量大、生产暴露环节众多以及工序复杂等特点。因此,在生产 OEB4-5 级标准的口服固体制剂时,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本文从车间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针对高毒性或高活性等固体制剂生产所需采取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作者:卞强、陈宁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