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一个新药到底需要花多少钱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近日,一项关于新药研发成本的评估报告不仅没有平息这些争议,反而“惹祸上身”,引来新的风波。
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药物开发研究中心(CSDD)11月18日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开发一个新药的平均成本大约为25.6亿美元,其中包括14亿美元的研发开支和11.6亿美元的同期投资损失,这还不没算每个药物平均3.12亿美元的售后开支。塔夫茨的分析数据来自10个药厂的106个研发项目,总和占全球前50名制药企业销售和研发投入的35%。在此期间符合条件的候选药一共1442个,从中随机挑选106个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
CSDD是塔夫茨大学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的学术研究机构,成立于1976年,已有近40年的发展历史。该中心致力于为生物医药公司、药物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等政策制定机构提供战略性的智库研究报告,以帮助提高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效率与相关政策制定的质量。在该中心2003年发布的相似的报告中,新药平均开发成本的估算仅为8.02亿美元。
CSDD没有想到,这份研究报告一经发布就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著名国际组织如无国界医生(MSF)、可负担癌症治疗联盟( Union for Affordable Cancer Treatment)都对这一报告提出了批评。无国界医生组织公共政策研究分析负责人Rohit Malpani甚至嘲讽道:如果你相信这份报告,不如相信地球是平的。
CSDD方面给出的理由是,新药开发越来越难,相应的,开发成本也就大幅度上升。这不仅是因为通货膨胀,监管部门设置的门槛也越来越高。比如自2000年以后血液指标逐渐成为临床开发的辅助数据,大大增加了开发成本。CSDD取样的数据主要来自1990至2010年公司年报中的研发投入。因为这些药物在此期间只有7.1%获得FDA批准上市,成本相对容易核算,其余的大部分比如80.3%在不同阶段被终止开发,还有12.6%的药物依然继续开发。
在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也对CSDD的这份评估报告极尽挖苦之能事。文章吐槽,这项研究把那些没有通过审批的药物研发成本都统统算进统计口径中。CSDD的25.6亿美元研发成本甚至包括:如果我这笔钱没投入到药物研发,那想必能取得不错的资本回报收益呢,算多少好呢?就算每年10.5%的回报率好了……于是,每种新药研发成本中就多了11.6亿美元的“同期投资损失”。
相比一般药物,那些挽救生命的抗癌症药物常常被药监部门特许缩短临床测验周期,以尽快投入使用挽救生命,这一政策大大降低了这些药物的研发成本。另外,罕见药通常还能享受税收抵免优惠,这两点CSDD的研究都没有把考虑进去。
一种新药,从研发到最后成功上市,期间当然充满了不可测的风险。比如胆固醇抑制药物托彻普(Torcetrapib),辉瑞公司在2006年最终放弃它时已经往这个项目上砸了8亿美元。不过总的来看,14亿美元的研发成本有点太耸人听闻了。位于美国的研发外包机构Clinipace的老板Jeff Williams透露,他们公司服务的中小型制药公司,一般都把新药研发的成本控制在5亿美元以下。
《经济学人》紧接着抛出的“武器”更致命,也上升到学术伦理层面。他们称:CSDD研究成果建立在一些选定的制药公司提供的秘密数据之上。而赞助这项研究的大金主恰恰就是制药行业。总而言之,《经济学人》的这篇文章直指,CSDD的这份研究把所有的研发风险都考虑到了,但是对新药成功带来的利益回报却所提甚少。
其实,一项药物的研发成本最终只是个数字而已,关键是当制药公司因为专利药物定价太高而饱受公众舆论批评时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它们就自然而然地会用CSDD的评估数据来为自己开脱:不是我要价太高,是新药研发太贵啊。
不光是患者组织和慈善救助组织对这项耸人听闻的新药研发报告持怀疑态度,甚至制药企业内部对数据的准确性也是疑窦重重。世界最大药企之一葛兰素史克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维迪(Andrew Witty)谈到新药研发曾表示,“10亿美元已是不可承受之重”。他同时表示药企让自己的研发过程更有效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果你不是如此频繁的失败,你就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的确,病人和政策制定者应该了解的不是药品研发花了多少钱,而是一项新药研发本该花多少钱。
↑各大医药公司研发新药的花费(图片来自于腾讯财经)
新药高额的市场售价有助于药企收回研发成本,对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也是一种鼓励,但昂贵的售价对那些亟待治疗的病人又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专利权与人权”的权衡博弈将继续在世界各地上演,而博弈双方无疑都会继续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