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提速价格改革 医药领域料有大动作

发布时间:2014-11-17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

作为市场最有效的“指挥棒”,“价格”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力量。围绕着价格的改革也就成为市场化改革所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李克强此番部署,说明在把多个领域的定价权“交还”市场后,中国官方还将出台更多的价格改革举措,加快市场化改革攻坚战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网16日披露的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详情中,用专门的段落提到了李克强对医疗价格改革的关切,这意味着价格改革在医药领域料将有大的动作。

价格改革加速推进

从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到放开医保目录内低价药品价格;从铁路货运市场定价的准池试点到全面放开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年来,官方一直致力于将价格的形成机制由政府行政定价这一“看得见的手”调整为市场机制这一“看不见的手”。

形成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的好处显而易见:从企业角度来讲,有助于打破垄断,让企业和产业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优化升级,让好的企业、产品更好的成长;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市场化定价机制将让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有充分的选择,从而获得更为长远的利益。

不过,在讨论研究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时,李克强坦承这一改革“确实不容易”。他强调,价格改革是建立市场机制必须要闯的一道“坎”。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

李克强直言,目前在价格方面,的确仍存在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项。他强调,价格改革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压缩权力寻租空间的重要制度建设。价格改革事关全体民众的切身利益,必须按照改革已积累的经验,根据社会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稳步推进。

而“加快推进”、“更大程度”等围绕着价格改革和市场定价的表述,也显示未来官方将加快这场改革攻坚战的进程。更多的价格改革措施料将陆续面世。

医药领域或有大动作

除了强调价格改革的“节奏”将有所加快,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披露了价格改革涉及的“内容”:以逐步有序的方式,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价格矛盾,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

而中国政府网16日披露的描写常务会详细情况的新闻稿中,更是用专门的一段内容描写了李克强对医药领域价格的关注。

在一次基层调研考察中,一位医生告诉总理,自己的按摩理疗服务价格每小时只有几十块钱,而在外面的“洗脚城”,一小时按摩服务的价格却有上百元。

李克强强调,目前公立医院医事服务费价格确实太低,但药价虚高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要通过改革,逐步理顺这种不合理的价格机制。

这一段表述事实上释放了两个重要的改革信号:其一是医疗服务:在官方难以统一测算成本的情况下,医疗服务未来或交由市场定价,让医疗服务者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其二是药品,官方现行的制定药品价格“天花板”的定价模式或有所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电视台日前曾引述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观点称,长期以来像一些药品的价格,过去搞单独定价,包括差别定价,包括最高限价。相对于这些方式,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整个医改的这种方向的要求都有差距。而现在完全具备条件,把主要的政府分管的一千多种的医保范围内的目录内的价格,完全放给市场。

这一系列的迹象都显示未来官方在医药领域的价格改革或有大的动作。

“有升有降”更利消费者

价格改革之所以被称为硬骨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可能引发的涨价效应。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过去把一些资源的价格压得较低,通过市场化改革理顺价格,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但需要警惕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隐形成本补偿,从而推高物价增加百姓开支。而“一改就涨”的担忧正是价格改革这块硬骨头难啃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此,李克强此次专门解释说,价格改革并不意味着就是“涨价”,而是为了切实形成一种由市场需求定价、“有升有降”的合理价格机制。

这一点可以从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中得到验证。一年前,在李克强主持召开具有“开局”意义的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后的第8天,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靴子落地”。

官方通过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取消调价幅度限制,调整挂靠油种等手段,大幅增加了市场在成品油价格调整中的作用。

伴随着成品油价格调整成为跟随市场而起舞的规定动作,“只涨不跌”、“涨多跌少”等各方曾经对油价调整的指责也有所缓和。

李克强表示,成品油价格打破了过去僵化的价格机制,完全由市场定价,刚刚走出的"八连降",说明由市场决定价格未必就是涨价。这里面,市场这个价格指导最敏感的信号充分发挥着作用。

而这种价格有涨有跌的波动,从长远来看,比通过行政手段压制价格的模式能更好保护消费者利益。

李克强提醒说,政府定价表面上好像是在保护消费者,但实际上,在多数领域,受到保护的并不一定是消费者的利益。市场定价实际上是给了消费者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从长远来看,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

这一判断在药品行政定价中得到验证。目前内地对药品价格的行政干预是通过制定最高价格的方式来确定。业内人士透露,这种药品价格天花板看起来控制了药品的价格,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导致了一个明显的问题:

成本高、疗效好的的药品因价格更靠近“天花板”,其在药价中为医院提供回扣的空间就相对较小;相对的,成本低、质量差的药品因价格远离“天花板”,反而获得更大的运作空间,使得药品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一位药品价格的制定者就坦言,这样的局面让他左右为难:如果以高标准企业为基础定价,会为低标准企业留下更大的促销空间。如果为了限制“公关”空间,以低成本药品为基础定价,好的企业就会全部死掉,老百姓就吃不上好药。

市场定价须做好配套

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指出,当前CPI、PPI数据持续走低,国际市场的输入性价格也在低位,正处于价格改革的“窗口期”。

有基于此,他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精细做好改革方案,有节奏有步骤地启动价格改革。既要尽早形成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又要平稳推进,让人民群众对某些改革可能产生的价格波动“可承受”。

上述内容说明,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事项,价格改革的推进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恰当的时机和完善的配套。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恩国也以未来或有大动作的药品定价改革为例,向中新社记者分析了时机和配套手段的重要性。

他分析说,在没有全民保险的情况下,药品的需求端缺乏一个集体谈判平台和药品制造商进行博弈。单个病人对于药品制造商的抬价毫无抵抗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官方不对相对强势的药品制造商进行价格管控,就有可能导致药品价格的无约束上涨。

而目前,伴随着政府主导的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越来越完善,医疗保险已经可以通过集体谈判的方式在药品需求侧形成力量,代替行政管制与供给端的药品生产商进行博弈。

而且,医保支付手段的改进也有助于改变药品市场的乱象。刘恩国分析说,过去医保对药品的支付是按照单一药品的价格来进行,但是目前,医保的支付已经不是以药品价格为单位,而是以“病种”甚至“人数”为单位来进行。

“支付方式带来的变化就是对病人用药不再是医院的收入而是成本”,刘恩国举例说,如果医保确定了阑尾炎的治疗为X元,那么医院每治疗一个阑尾炎病例,医保都会向医院支付固定的X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的收入水平就取决于医生能否利用其专业水平,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药品。药厂如若肆意涨价,自然不会被医院选择。

因此,刘恩国强调,要将药品价格交由市场确定,就必须继续提高医保的集体谈判能力并持续改进医保支付方式。

除此之外,官方也应加强对药品价格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加大对药品企业的反垄断执法力度,加大对串通投标、哄抬价格,以及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牟取暴利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的查处力度。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