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垄断、深化改革的种子正在中国社会经济各领域开花结果。最新消息透露,中国价格管制体系中的坚冰—药品价格即将迎来市场化改革。
发改委已于近日向各省物价部门下发征求意见稿,讨论全面放开药品价格。这份征求意见稿提出,在今年年底前,将最先放开血液制品、国家统一采购的预防免疫药品和避孕药具、一类精神和麻醉药品以及专利药等四项药品价格。
据接触过该征求意见稿的业内权威人士透露,“虽然还没有最终成文,但放开的思路已经确定,大家也基本达成了共识,必须要市场化。”
药价由市场做主,大家对这一现象并不陌生。据悉,目前实行市场化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已占上市药品总数的77%,剩余的23%实行政府指导价,约有2600种。也就是说,市场化早已吹进了药品市场,并占据了77%的领地。但由于余下的23%皆是进入医药目录的药品,即医院医生所开出的处方药,却一直是我国医药改革的焦点,并被民众认为是药价虚高的罪魁祸首。可这部分药品实施的恰好是政府指导价,即政府限定最高价。以此类推,这部分药应该价位低廉、至少合理才对,但市场却交出了一个诡异的结果。
更令人诧异的是,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一直流行这样一个现象,发改委一旦宣布一批降价药,这其中的一些低价药就会莫名其妙地消失,而一些价格更高的药却不停地涌现。难道是中国药品市场在更新换代?据业内人士分析,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所谓的新药其实只是消失药的变种,有些甚至药品成分一点都没变,变的只是包装和名目,但药价却随之翻了数倍。
以政府制定价格为起点的药价管制制度被认为是药价虚高的根源,但放开价格是否就意味着药价问题就随之迎刃而解了呢?问题或许绝非如此简单。放开药品价格管制可能会终结廉价药大量消失这一现象,但或许并不能破解药价虚高这个难题。以药养医和顺价加价15%的政策是高价药畅行各大医院的另一制度根源。因为在现行制度下,采购价越低,医院收益越少,采购价越高,医院收益越多,低价药自然成为无人问津的死标。机制倒逼药厂不得不巧令名目、千方百计地生产高价药或寻找高定价,而这一切最终都将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让消费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此外,药品流向市场的渠道与普通商品不同,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商场并不是药品销售的主战场,相反,医院在药品销售过程中具有强势的垄断地位,具有不可撼动的话语权。据悉,我国通过医院销售的药品占据整个市场的80%以上。而患者和医院之间的不平等也为药价的虚高埋下了伏笔,基本上是医生开什么药患者就拿什么药,并由于受到很多限制,导致患者不得不在医院药房购药。
除了医院,药价改革还有另一道门槛,那就是进入医药目录的药品都要经历的招标体系,如果招标体系依然设置最低价,相关部门又该如何保证药价的市场化?所以说,价格放开只是药价改革的第一步。药价实施市场化的同时,还要推进招标采购的市场以及打破医院的垄断地位,医药分家,也只有如此,药价改革才能真正落地,否则只能说是序幕,而真正的大戏还有待于改革的深入。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