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互联网药品经营政策禁止在网上销售处方药,所以目前利用互联网来销售处方药还是以O2O模式为主,即通过实体店的布点,在一个城市、一个省份乃至全国设立实体门店,实现当地门店的配送、取货。而在线上,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他需要的产品,同时找到他所需产品所在的药房。
传统营销模式面临挑战
之所以会出现用互联网来传播,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患者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2012年“医药营销大趋势”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出,11%的患者属于接受型,他们信赖医生,基本不会用互联网来关注健康信息。57%的患者属于知情型,他们依靠医生的建议,但同时也会利用网络来查询药品、病症、治疗方法等相关信息。23%的患者是参与型,这类患者希望和医生成为伙伴关系,并且会利用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争取做到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部分患者是越来越多的。最后还有9%的患者属于控制型,虽然比例不大,但是绝对值却是很大的。此类患者会对医生的诊断抱怀疑的态度,他们会在网上查药品,查病种,查症状等等,进行自我诊断,甚至会找出一个自己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所以从整体来看,有将近90%的患者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查询自己想了解的健康信息,这就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一个最佳的传播平台。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的营销模式(广告模式、院内销售)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互联网、互联网思维的分量显得越来越重。
处方药网络营销,简单概括其链路就是:推广→引流→承接,即患者客户通过网络媒体,到门户或者垂直平台,然后做承接。具体来讲也可以分成获客到成交,中间再结合客户服务和会员管理。其中又主要涉及DTP和O2O。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网售处方药最终放开,那么对B2C来说将是巨大的利好,甚至可能会取代O2O。
怎么做DTP
首先来讲一讲DTP的具体做法。这是处方药营销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痛点。 对很多工业企业来说,处方药零售并不是其渠道的重点。工业企业的销售部,主要跟踪的是医生,医生开好处方,患者最终购买,至于在哪里买,工业企业并不关心。而医生是不愿意自己的处方外流的,所以,药房得到的处方也就很少了。
但从患者的角度考虑,他们却存在着对药房的需求。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买药的方便性。我们知道,对于许多大病、慢病的处方药,在医院里并不是全能买到。特别是那些在三甲医院看完病,回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偏远地方的患者,发现回到家后买不到所需的药,为了持续用药,只得托人,甚至还要去医院挂号,排队,非常不方便。
其二则是经济方面的考虑。每个患者都会考虑这一点,尤其是大病、慢病的患者,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比如像肿瘤的药物,一个疗程就要几万元甚至更多花费这就使得患者不得不去想,自己能不能买到稍微便宜些的药,或者在购药时能否有个折扣。
因此,药房在处方药上还是有市场的。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传统的做法是跟医院与工业企业结合,工业企业指定定点药房,而药房主要做的是统方,将处方的统计数据提供给药厂,方便其计算销售业绩。这样相当于药房也成为了医院的一个环节。
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价值很低,特别是对工业企业来讲,并没有获得额外的价值。那么除此之外,药房还可以做些什么呢?
药房还可以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后续随访或用药跟踪。医院是没有动力做随访的,但药房作为商业企业有动力去做这件事。另外,做好用药跟踪,对患者的后期购买也是一种拉动。医院由于药费额度、医疗政策等的限制,往往对于开处方比较谨慎,通常只是开一到两周的,这也会导致处方流出。所以对药房来说,抓住的核心应该是用药跟踪。
处方药营销的O2O模式
再来说一说处方药营销的O2O模式,简单来说就是网上获客,线下成交。线下方面,门店布点是核心,布点要布全。网上获客模式可以分为五大块:
第一,自有平台。
第二,搜索引擎。获客能力非常精准,做医药电商可以说离不开搜索引擎。
第三,第三方合作平台。39健康网、寻医问药网等。
第四,联展。可以投入的比较快的获取流量的一个来源。
第五,新媒体。移动端、微信、论坛等。
具体的一个链路应该是:首先患者到医院就医,医生开处方之后,很多患者会通过网络进行一些搜索,比如搜索疾病,搜索症状,搜索药品名等,往往最集中的就是搜索药品名称,因为他已经决定要购买,否则的话普通人是不知道这些药品名称的。
接下来要做承接了,因为网络上禁止销售处方药,所以这里承接的方式是打电话。电话承接以后转到药房,让患者去药店取药,或者药房安排人上门送货。患者完成购买行为以后还要有后续的咨询,之后再通过一些患者的护理服务、厂家的支持等活动,完成循环。
要想让患者常年在你这里买药,还要结合客服管理,通过网络和实体店的有机结合,做一对一的专业药学服务,同时优化购药体验。这就要求每一个药师必须是专业的,因为对于重慢病来讲,还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比如药品本身的禁忌、审方环节、过程中的副作用,包括可能产生的并发症,这些知识在医生那里患者往往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对于药店来讲,药师应该解决这些问题。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供药治疗和咨询,尤其是一些长期使用的、有可能产生副作用或者是并发症的药物,我们应该对其做跟踪,甚至出现症状要提醒患者去医院就医,这个过程我们叫用药依从性服务。
着重把握用药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是国际上热议的话题,而且也是利国利民的一件事情。这个操作主要是基于患者能不能坚持用药。有一个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能够遵从医生的建议,坚持用药。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在中国有80%的患者不能坚持用药。这些患者要么会漏服,要么会中间停药,要么是因为买药不方便等各种情况,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去服药。
我们知道有一些大病、慢病,服药周期非常漫长,有些服用周期会是数年。这个过程中患者如果停药,不排除会出现治疗方案过期、治疗方案失效等情况的发生。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没有养成坚持用药的习惯。
这个时候,作为流通企业的药房,应该是可以做些事情的,可以是随访,也可以是用药跟踪。卫生部其实是要求医院去做随访的,可实际上医院几乎没有做,或做得很少。要做这件事,前提是药房要有一个数据库,有足够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便获知患者什么时候药快用完了,应该跟他联系一下,或者是决定在哪个时间节点与其沟通。
这个过程中,药房应该给患者提供一些药学服务,告诉患者长期使用某种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那么这时就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辅助药物,尽量减少副作用。
另外,做好用药依从性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时长和客品数。有数据显示,患者换药的原因除价格贵、耐药性等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占比为78%)是医生指导换药,有些情况甚至是同一医院同一科室不同医生指导患者换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医生开处方用的是通用名,也就是化学名,同样的化学名可以使用很多种产品,商品名可以不一样,可以有不同的厂家。
再有一个比较多的原因就是异地就医。患者在三甲医院看了病以后,医生给开出一个处方,可是回到老家之后,当地医生告诉他这里没有这个药,或者告诉患者这里有更好的,或建议患者不一定吃原研药,可以有多种选择等等。
药房便可以做用药依从性干预,帮助厂家做相应干预。干预后和干预前相比,人均用药时长由2个月提高到了7个月,客品数也增加了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