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药招标陷入尴尬 警惕抗生素之困雪球越滚越大

文章来源:医药网 发布时间:2012-02-02
中国抗生素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潮",出现了整体大幅滑坡的状况.一投定乾坤的招标规则导致基药主流品种"药价虚低"、"抗生素滥用"说致抗生素药物一时成为过街之鼠、“药价虚高”现象频频曝光,这三座“大山”迫使抗生素行业整体陷入茫然困顿之境.

2011年以来,中国抗生素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潮”,出现了整体大幅滑坡的状况。一投定乾坤的招标规则导致基药主流品种“药价虚低”、“抗生素滥用”说致抗生素药物一时成为过街之鼠、“药价虚高”现象频频曝光,这三座“大山”迫使抗生素行业整体陷入茫然困顿之境。

应如何面对眼下抗生素市场的乱局?笔者从一基层工作者的角度对当前的行业变革作管窥之见:

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招标的尴尬

自 2010年9月份安徽省首家贯彻试行《关于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意见》实施基药省级集中采购以来,目前全国已经有约20余个省份完成了以“零差率销售”、“单一货源供应”和“双信封”投标为主要规则的基药招标。因多数省份基本遵循安徽的招标规则,业界由此把此轮基药招标方式称为“安徽模式”,尽管不完全贴切,但大体相似,且后果是一样的,即中标价格一路狂泻,最终导致大批产品的中标价格严重成本倒挂,价值背离,商业伦理丧失。

对多数基药生产企业而言,不中标意味着失去市场,中了标却面临生存困难。以注射用青霉素钠粉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粉针、口服阿莫西林胶囊等产品为例:国内品牌企业80万单位青霉素粉针原中标价格平均在0.5元/支左右,企业出厂价在0.37元/左右,此价格企业略有利润。新一轮招标开启,自安徽出现0.28元/支中标价后,陆续出现山东0.26元/支、黑龙江0.24元/支、山西、河南等0.17元/支……不计原料药、人工、GMP认证的投入等加工成本,每支在玻璃瓶、胶塞、电子监管码、标签等方面的包装成本,折合下来就已达约0.17元。价格这么低,企业如何生存?单从价格如此降幅来看,一些行业外人士判定招标前的“药价虚高”并不为过,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就此轮招标的“双信封”规则和“单一货源供应”而言,我们要质疑的是:既言“技术标”,再以“商务标”最低价中标,其结果是技术的先进性无法体现,技术标的约束力已无实在意义。最低价的导向是不惜一切代价,先占领市场,其另外一层意思是产品质量合格即可,不必再投入力量提高。还有,不说“单一货源供应”在量上能否承载一个省的药品供给,就其安全性而言,一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再用药怎么办?在此规则下,产品的中标价格已成为一种单纯的数字游戏。

其次,“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贵”根本不是基药的错,老逮着基药说什么事?基药是经过专家们筛选的常规用药,并经过多年市场充分竞争,又经过多轮招标竞价而价格合理的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基本已经是微利经营。企业首先要保证有盈利才能生存。如果这些产品照此降价趋势,用不了几年,基药得重新再选一遍。基药招标之前的价格就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竞争所致,本可顺其自然逐步整合,但新一轮基药招标后,可以说现在的价格更是雪上加霜,无疑为基药未来的生产之路蒙上了层层阴影。

第三,政府职能在基药招标中的定位变异。本轮基药招标中,各级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指挥中心的作用,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和价格杠杆基本失灵。整合国内医药企业散、小、乱、差的情况,提高企业的集中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中国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基药招标意图尝试达到的初步效果。当前中国医药行业散、小、乱、差的状况是令人忧心,也确实亟需整合,但首先要认清原因: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项目批复多、地方保护政策等造成的行业性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所致。不能因为要“泼脏水把孩子也泼掉”,基药的品种是经过市场检验的,政府的管控应该掌握适度原则,矫枉过正则容易伤害无辜的企业。

“抗生素滥用”说之延伸

抗生素被滥用的说法虽然已经广为人知,但试问:仅仅是抗生素在被滥用吗,仅仅是中国在滥用抗生素吗?药物使用不规范是一个共性的问题,不会马上能解决,更不能抓住一个点而代表了问题的全部。在此需要提醒的是:滥用的问题需要整顿,但也要防止因为限用而限死的现象发生。

抗生素的使用限制应主要针对基层。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仅307种基本药物就足够了,一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能不用抗生素的尽量不用,再者,更高级的产品,医师有的还不能掌握药物的特殊属性,过早使用可能致使消费者身体产生耐药性,因此必须做好防止滥用。对于二、三级高端医院来说,它们是用来看大病的。

药物的使用主体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医生的诊治水平,一些常规的抗生素不能有效抑制或治疗病情的话,只有尝试使用新型的药物才能达到效果。这种情况下,对高端医疗机构的药物使用限制会束缚其治疗疾病的能力。另外,药物创新投入的财力、人力巨大,时间漫长,新型药物的研制成功,也必须有其发挥贡献力量之处,高端医院正是其用武之所。也只有在高端医疗一线不断地实践检验,才能不断激励新的药物研制,因此,限制要把握好尺度。

揭开“药价虚高”的面罩

近几年对“天价药”的报道从未间断。部分药物药价虚高确属事实。我们要首先认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药养医”的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医药行业多年来一直在打击暗箱操作,进行反贿赂工作,但难以根治,主要还是“以药养医”的机制未改变。

二是要认清“高”在何处。前面已经说过,“虚高”与基药无关。真正虚高的,是那些“原研药”、“专利药”、“首仿药物”等。尽管中国企业生产的多数化学药为仿制药物,在国外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但很多产品在中国属受保护品种,技术上优势明显,产量规模处于被垄断控制范围,又未经过市场的充分竞争,零售价格定得高;价格次高者,为市场竞争相对少的品种;逐级而降,最后是普药。

三是没有利润的市场是没有吸引力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化学制药企业也不过年收入150亿元左右,与欧美制药大腕尚无法比肩,多数企业一年的收入甚至不够人家研制一个新药物的投入费用。其实,欧美真正的专利药物比我们想象的药价“虚高”还要高得多。生产企业也好,流通企业也好,合理的市场利润空间才是吸引资本投入的原动力。现在的基药品种大部分都成本倒挂了,谁还有兴趣来投入?诚然一味如此,用不了多久,可能国人再想用廉价药物,却发现已经无处可求了。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