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招标采购难解行业困局

文章来源:医药网 发布时间:2011-08-01
虽然"看病难,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与民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大处方,高价药依然让公众叫苦不迭.由此,"药价虚高"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而降低药价是最容易看得见成效的途径,其关键手段就是药品招标采购.

虽然“看病难、看病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但与民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大处方、高价药依然让公众叫苦不迭。由此,“药价虚高”就成为了众矢之的,而降低药价是最容易看得见成效的途径,其关键手段就是药品招标采购。

2000年,卫生部开始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进行试点。2001年11月,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作为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由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实施十一年来,药品招采购政策饱受争议,至今未休。

削药价虚高招标采购急需规范

经过国家发改委20多轮的药品降价风潮洗礼,在各省市药品招标采购后纷纷宣传消除了多大比例的药价虚高消息中,药价虚高现象的蔓延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2009年国务院启动的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的药品招标进行了方向性调整,全面实行政府主导,推行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招标采购。

“A省招标采购基本药物,中标药品平均价格降幅为38.4%;B省的平均降幅为45.78%;C省的降幅高达54%……”只要说到药品招标政策的落实,药品价格的“降幅”往往成为各地攀比成绩或政绩的唯一硬性指标。降价,在药品招标中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2009年,部分药企利用得知其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和此目录正式公布的时间差突击涨价;2010年在长沙出现“天价芦笋片”事件,这些都暴露出制度推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今年,制药企业的市场总监们最为困惑的问题仍然是药品招标。招标季节,各制药企业负责人几乎都是天天出差,要和各省的相关部门轮番谈判、公关,为的就是以“合理的价格”中标。在安徽、黑龙江、山西等省,普药企业因“合理价格得不到认可”可以选择放弃基层医疗机构市场直接转战县级以上医院,而在云南、湖北,普药企业如果未能基药中标,就放弃了整个省的所有市场。

药价虚高和药价合理之间的关系,在“没有中标就没有市场”的严酷现实面前划不出明显的界限。招标是否按照规范化进行,违规的招标行为是否会得到及时处理,招标制度是否与时俱进,政府部门对招标行为的监管是否有成效,这些都引发了对药品招标制度的各种争议。

专家指出,削药价虚高是应大力提倡,但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如得不到保证,将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防药价虚低招标应重视质量风险

2010 年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肯定了以“双信封招标、量价挂钩”为特点的安徽基药招标模式。随后,各省纷纷出台新的基药招标文件,都提出了技术标和商务标概念。但实际招标结果多流于价格竞争,在某些品种上小型厂商以超低价中标,许多知名药企纷纷落标撤出。另一个现象是,尽管安徽基本药物招标平均价与国家零售指导价比下降了52.8%,山东省下降了63.51%,黑龙江省下降了61.99%,但基药中标价大多数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采购价,甚至相当一部分明显高于此前基层医疗机构的零售价。

今年4月,有普药大王之称的四川蜀中药业因生产场所问题被收回GMP证书,业内和媒体对该企业的关注重点显然不是GMP证书问题,而是炮轰该企业今年在安徽省基药招标中多个品种的超低价中标,该公司以1元中标的藿香正气水,在浙江康贝恩其产品的生产成本据说高达3.7元。尽管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成本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药品的中标价格明显低于通行的成本价,甚至低于原料的采购价,这种超低价现象被学者们称为“药价虚低”,也引发招标采购越来越多的争议,尤其是药价虚低可能带来的药品质量风险。   虚低药价竞标成功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是中标企业只招标却不生产,“招死”竞争对手。尽管各地对中标品种要求必须生产供货,但原材料涨价导致无法生产的借口也常令人难辨是非曲直。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中,患者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降价实惠,却面临减少选择药品治疗的机会。二是中标企业生产供应,但原料却以次充好,药品质量存在较大风险,受害的仍然是患者。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重视,今年确定了复方丹参片等20个品种为首批重点监督检查的基药品种,实施更严格的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招标采购事实上只确定采购价格,并不确定采购数量,中标药品只是获得了进入招标地区公立医院的资格,公立医院会不会采购、采购多少,还需要医药企业进行营销和公关。   

当前我国药品价格管理正在酝酿变化。今年,国家发改委拟将一批基本药物实行国家统一定价政策,并选取了50个品种作为试点,在考虑企业合理利润的价格 “红线”之上,鼓励生产企业谋求更好的药品质量控制,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这些药品的招标采购将使药厂有望从价格竞争转变成质量、服务竞争,但其他药品的招标采购面临的药价虚高或虚低,仍然是医药行业不能回避的发展困局。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