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献策:如何改善创新药90%进医保和7.2%进医院的现实?
2024地方两会中,多位医药界代表委员就源头创新、新药定价、入院机制等议题发声,其中创新药落地进院难的议题尤为引起关注。由于创新药具有高风险、高投资和长周期的特点,获取回报是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闭环,而“进院难”成为创新药品落地使用最后一公里的一大“路障”。
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陈胡兰调研分析,创新药的成果应用端与创新研发端、成果转化端尚未形成有效联动。
为此,陈胡兰建议,卫生部门可制定国产创新药入院审核“绿色通道”;应用端的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出台实施力度强和操作性强的入院实施细则。医院方应简化流程和制定创新药使用原则,让医务工作者不因控费原因而放弃使用创新药。构建“政府-企业-医院”的互动共治模式,推进相关政策的切实落地实施。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毕井泉参加第十五届健康中国论坛上,就进院难建议研究取消创新药进入医院的各种限制和取消医院药事委员会批准采购新药的规定。
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关于加速国谈药进院的相关政策,例如明确当年新增国谈药品单列支付、取消医院药品总品种数限制、取消药占比考核等,但背后推动“三医”联动改革和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纵深阻力依然较大,有待突破。
谈判药物大部分都是创新药,从以往的“先进院再进医保”,到“进医保再进院“的改变,国家一直在为创新药落地赋能,但进医保也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中国药学会2021年对1420家样本医院的一项调研显示,2018年至2019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肿瘤创新药,进入医院的仅25%。
据RDPAC市场准入高级总监李京帅对媒体介绍,从2021年国谈药品落地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6月底,多数国谈肿瘤药的重点医院进院率约20%-50%,如果从全国3328家三级医院来看,进院率约2%-14%,多数低于10%,个别超过20%。
来源:RDPAC《历年国家医保谈判药品落地情况分析报告》
从上述数据推测,创新药进院率不仅低,而国家谈判药品医保准入协议周期短,一般只有两年,短期内如果不落地,医保准入协议就会落空。医疗机构作为创新药销售的主要渠道,如果进不了医疗机构,企业销售和患者用药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过去受限于医院的药事管理委员会研究药品目录频率过低,导致创新药进了医保,但是进医院还是层层枷锁,但现今多数医院实行季度开展药事管理委员会的频率增加了创新药进院的机会。
2019年取消了药占比,但“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等关联指标还是会间接影响医院决策,医疗机构不敢使用国谈药主要出于医院成本和临床需求考虑,医院的药品部门已由原来的利润部门变为成本部门,另外医生临床用药理念和行为受药品临床学术推广时间影响。
目前六轮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共有446种药品通过谈判成功被纳入医保目录,而且价格普遍下降幅度超过50%。2022年,275种参与谈判的药品在谈判协议期内为1,800多万人次提供了医保报销。通过这些谈判降价和医保报销措施,全年内为患者减轻了超过2,100亿元的医疗费用负担,使患者切实享受到医保政策带来的红利。
2023年,国谈成功品种平均降价61.7%,与2021年基本一致、为历次国谈降幅最高水平,较2022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从近三年的数据观察,目前谈判药品上市后2年内通过医保谈判新增纳入的比例高达90%,2023年就有23个新药上市当年即进入医保。
图:2023 年23 个上市当年即进入医保新药名单
23个药品中,贝达药业和阿斯利康就分别有2个药物进入名单,用于新冠病毒的药物就有3个,包括旺实生物的氢澳酸气瑞米德韦片、先声药业的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和众生睿创的来瑞特韦片。仅上市半年进医保和进医院的药品有豪森药业的培莫沙肽注射液和法国培奥的盐酸替洛利生片,在2023年6月30日上市,压线通过医保形式审查。
撰稿人 | 新康界
责任编辑 | 邵丽竹
审核人 | 何发
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