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生化与细胞所大楼夜景
②③惠利健、黄鹏羽、闵利花等一起讨论、做实验。
④邵炜正认真操作实验仪器。
冬季夜晚的上海,天黑得很早,空气中透着刺骨的寒意,与繁华喧闹的徐家汇商业圈毗邻的岳阳路320号大院里,有些静谧,但灯火通明,让人不由想探究里面正在发生的故事。
这栋大院坐落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在邻近新年的一个夜晚,记者走进大院里的实验室,举起相机聚焦那些依然忙碌的年轻人。
因为热爱科学
在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惠利健课题组的实验室里,每个年轻人都在忙碌着。
不久前,惠利健刚刚从吴孟超院士手上接过第六届吴孟超医学奖。
2012年10月,惠利健课题组在肝癌发生早期阶段分子机制的研究中,为肝癌早期诊断和预防治疗提供了重要靶点,这是一项领先于国际水平的重大发现,并在《自然—细胞生物学》上发表。而在2011年5月,该课题组已利用一种称为“直接转分化”的方法,将肝脏以外的体细胞直接诱导转化为肝脏细胞。
但惠利健表示,获奖并不是最重要的,为推动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早日应用到临床医学,还需要开展更多实验研究和检测。
这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课题组,他们获得这些重要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热爱科学。”课题组闵利花博士告诉记者,“生化与细胞所是一个极大的舞台,她为我们提供了国内甚至国际上最好的科研环境,使每个人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才华。”
当天下午,闵利花还在“第一作者讲坛”作报告,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几百个学弟学妹,“每个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人都是幸运的,也是勤奋的”。
惠利健的博士生黄鹏羽表示,生化与细胞所是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当机会抛过来的时候,尽最大的全力去抓住它,实现它。”
走进学术殿堂
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周嘉伟课题组的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在一定条件下会主导神经炎症反应的调节,并找到了抑制炎症的一副“刹车”,2012年12月1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论文。
谈及论文的发表,第一作者邵炜博士的脸上看不出太多兴奋,但当他谈自己工作时,却流露出一种发自心底的快乐。
邵炜告诉记者,这项研究工作是在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和许多同学一起完成的,其中张淑贞同学是共同第一作者,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邵炜说:“5年来,老师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风、开阔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给我带来许多帮助。”
他特别强调,神经所的学术氛围、学术水平与众不同,所长蒲慕明的高瞻远瞩和对科学的深刻洞察力令人钦佩,这些都令他对科学燃起热情。
许多研究生认为,神经科学研究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些公用实验室或平台,她更提供了一个学术的殿堂,每一个走近她的人,都被这里单纯、奋进、科学的精神所感染。
“我们从这里起步踏上科学道路。虽然异常曲折,但对真理的追寻永远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孜孜以求的心
然而无论哪一日,对这些年轻的科技人员来说,为了科研工作挑灯夜战,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如果没有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投入,坚持下来都很难,更不用说取得那些“十年磨一剑”的成绩了。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科院院士、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表示,青年科研人员能够如此专注于科研,安心于科研,奉献于科研,这让中国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对此他深感到欣慰和自豪。
“在他们身上,有拼劲、有闯劲,也有对科研的韧性和执著,上海生科院的核心理念‘励志求真、笃学明德’,指的就是这种坚持不懈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精神。”
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陈晓亚很高兴能看到有这样一批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前线,但也希望他们不要忽略身体健康,相信他们定能挑起科研大梁,成为未来支撑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夜晚的实验室,不见硝烟,但同样精彩。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