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并通过市场合作模式创新,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大片绿叶红果的枸杞林分外醒目。这是青海柴达木盆地时常能见到的场景。“短短几年,我们的枸杞种植基地就发展到近4万亩。”青海德令哈润杰枸杞种植公司总经理王淑琴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养生,作为中药四宝之一的枸杞需求量不断攀升。
不仅是枸杞,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的需求持续旺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然而,中药的整体质量却难言令人满意,种植和初加工模式粗放导致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农残重金属含量超标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水平,增强中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亟须统一、科学、高质量的国家标准进行规范。
质量亟待提升
今年以来,中医药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相继发布,顶层设计逐步清晰、目标任务不断聚焦、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十二五”期间医药工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15年医药工业总产值达26885亿元,其中中药类总产值达7867亿元。《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据行业人士预测,“十三五”期间,医药经济从之前的超高速增长转变为中等偏高速增长仍然可期;医药行业朝阳产业的特质不会改变。供需与政策齐发力,中医药产业迎来双重利好。目前中药材大约有1200种,每年全国种植的中药材产量约300万吨,预计到2020年需求量将达到670万吨。
产业的美好前景,并不能掩盖中医药产业当前面临的困境:中药产业集中度低,野生中药材资源破坏严重,部分中药材品质下降,影响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近日召开的2016中国中药材种植企业与中药生产企业战略峰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药行业企业对于提升中药材质量进行了深入探讨。福建海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海英表示,全国各地大面积开展了中药材引种并获得成功,但也有很多品种逐步失去了原产地的优势,盲目的引种品种是目前造成药材不合格的重要原因。
“目前中药材种植存在盲目性,种植时不考虑适宜种植的地区,只考虑价格。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科学指导,协助做好选种品种的调研和技术培训,并利用掌握全国信息的优势,发布中药信息,避免盲目引种。”赵海英说。
中药材生产加工的其他环节也存在诸多隐患:如加工手段落后,采用马路暴晒、硫磺熏蒸等方式;药材包装不规范,无包装、滥包装、无标示;此外还有掺杂使假、不能全程可追溯等问题。
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苏豹认为,初加工方式是保证药材有效含量析出和不丢失的重要环节。目前多数中药材的采收加工仍沿用传统方法,且大部分分散在药农一家一户进行,很难保证质量稳定和统一。药材基地应建立规范的中药材初加工厂,对分散种植的中药材,可通过收购鲜药材进行加工。这样既可保证中药材质量,又可通过规模加工、规范的分级包装提高药材附加值。这应是中药材产地加工的发展趋势。
标准化是方向
“中药材种植基地要向新型的更高标准和要求发展。”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养殖专委会理事长王卫权表示,药材质量要得到根本好转,种植基地必须自觉遵守药材种植的标准及规范,严格管控种植质量,同时要加强政府部门监控的力度,把监控的前端延伸到产地源头。
不仅仅是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也面临质量管控的难题。可喜的是,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中药系列标准有望全面提升、完善。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实施,全国上百家中药企业参与、权威中药科研院所支持的中药标准化项目已在京启动。
中药标准化项目的重点任务是针对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生产、中成药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缺失问题,着力于中药生产各环节的技术规范优化、中药产品标准及中药产品可溯源体系建设,完善并修订一批中药生产规范及标准,强化中药产品的监督、鉴别和鉴定方法,系统构建中药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促进中药产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
据悉,国家发改委将对中药标准化项目投入经费7.37亿元。根据项目规划,我国60种大品种中成药和100种临床常用中药饮片有望于2018年实现全程质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药标准化是一个涵盖技术、管理、政策和法规的规范建设工程,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更是中药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以及保障中医疗效和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制约和壁垒,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行业标准应更符合中医药的特色。”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魏胜利表示,中国药企在海外市场屡遭挫折,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药质量标准不被认可。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现行中药质量标准一般是参照西药质量标准确定,这种通过个别有效成分判定质量状况的标准,对中药质控效果不佳,亟待建立符合中药自身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市场对中药需求持续升温的大背景下,提升并完善中药质量标准,有利于国产中药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获得更大发展。
合作模式需创新
会上,不少企业表示,以市场合作模式创新来推动中药质量提升,是更为可持续的根本之策。
“通过资本的杠杆作用推动中药资源产业规范化、标准化,重构产业链商业模式和利益分配,调动、发挥各个从业角色的专业性和活力,将成为未来中药资源产业创新发展的新兴之路。”天津天士力中药资源科技发展公司董事长刘岩表示,天士力正积极推动“产业 资本”的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了华金基金和大健康产业基金等,为制药和医疗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由于中药资源产业行业特殊性,资本市场关注度低,延缓了行业发展。天士力拟成立针对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的基金,借助资本驱动力,推动中药资源产业发展,促使上游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等各环节规范化、市场化,实现整个产业良性发展。
中药资源产业基金可发挥资本优势,一方面吸引更多资本流向中药资源产业,另一方面绑定优质从业合伙人,整合产业内资源、激发各方主动性与专业性,规范中药资源种植、交易环节,推动业内资产重组,通过基金方式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资源生态圈范本。目前,天士力已与贵州、四川、重庆、甘肃等地政府展开合作,借助政府引导基金和精准扶贫政策尝试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
更可期待的是发挥基金平台优势和引导作用,建立“下游产业订单 上游优质资源 行业标准认证 金融产品服务”的中药材贸易平台创新模式。在市场机制下,整合、发挥产业链内各方优势作用,摒弃传统中药材贸易弊病,诚信经营、优质优价,重构中药材贸易诚信体系。
比如,可以拿出核心品种采购订单,投放到贸易平台进行集中采购,获得优质中药材;还可建立认证规程,建立“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供应商审计准则”“供应商准入标准”等一系列规范,保证认证制度可行、公平、公正,保证供应商持续供应高品质中药材。
王卫权认为,应建立适合中药材种植基地发展的新型组织管理模式。在以农民为主的种植产业中,吸收和融合公司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文化,逐渐提升管理水平。在调动发挥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达到双方及多方利益最大化。种植基地必须加大与市场对接,充分利用新型的经营模式和互联网手段,让种植企业销售顺畅。
葵花药业集团副总裁刘菲菲表示,中药材采购渠道的初始形态是在农村集贸市场、药材集散地进行交易,目前已发展到在集贸市场的前端采购地道药材,未来发展方向是基地化建设。比如大型药企自建基地、全程管理;药企联合合作社对种植户进行过程管控,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可控;大药企之间还可强强联合,合建基地,满足对高品质药材的需求。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