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药店业该如何突围再造?

发布时间:2016-06-28
目前,我国对药企店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加上部分药企管理精细化时的不适应,药企店进入“阵痛期”,那么,该如何缓解这种状况?

   日前,微信朋友圈传播过一篇文章,大意是说94号文一出,药品监管部门对“人货票同行”加强管理,结果导致终端价格上涨,“百姓很受伤”。这个野生逻辑实在感人,把监管部门拨乱反正、规范市场行为的努力以“价格上涨”的表面现象为挡箭牌一股脑给否定了。其实质是企图以微小的价格空间为甜头来绑架民意,为某些习惯了违规操作的既得利益者维系生存空间,其主张当然无法得到主流意见的支持。
  而近日21世纪药店报对于《零售药店:步入最难熬的阵痛期?》的报道,也可以看到有些药店同行存在类似的思维。他们对于处方药管理不反思自律、创新经营,仍然寄希望于“讲条件、找借口、求松绑”。
  老话都讲“是药三分毒”,须知处方药之所以要医生、药师把关,正是因为其功能主治、适应症以及不良反应并非普通人能简单掌握,特别是慢病用药,并不因为其“日常服用”,就可以想当然地觉得安全性有了保障:一方面有的药品本身就有副作用,如调脂常用的他汀类药品可能溶肌、损伤肾功能,要在顾客购买时提醒其密切留意各种不良反应端倪;另一方面慢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他们往往身患多种疾病并同时服用多种药品,如果不加指导很容易出现药品的协同(增效)、相加(增加)、拮抗(减效)等作用,可能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还可能发生一些异常反应,加重病情。此外,一些药品常常有新近医学研究成果发表,如加替沙星因副作用大而撤市等……所有这些,无不警示着药品零售从业人员:药品销售绝不等同于普通日用品,特别是处方药一定要慎重对待。
  实际上按报道中所述,西安市食药监局已充分考虑到药店经营处方药的不易,针对慢病用药采取了灵活的措施,不要求每单都要出示处方,而代之以建档。但对此便民之举,普通百姓有所不理解还在情理之中,如果业内同仁也视之为畏途就实在不应该了。笔者认为,最佳的解决办法不是推说老百姓嫌麻烦而指望监管部门“放口子”,而应该通过监管部门、行业组织共同行动,动员媒体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说明处方药不能随便销售的原因、培养顾客接受药学服务的意识。相信顾客在全面了解处方药须由医生开方、药师调剂的必要性后,一定会欣然接受的。
  至于当前药店业普遍感到“日子难过”,其实质不过是简单粗暴捞金的日子过惯了,面对监管加强、管理精细化时的不适应,实际可做的功夫还有很多。就拿当下最火爆的慢病管理来说,不要以为门口摆个血压仪、再拿两个血糖仪免费测试就算提供了服务;设个用药档案就叫顾客管理;建个顾客微信群、时不时发点脑补的养生鸡汤就算用药指导……走出国门,看看欧美国家的慢病管理是怎么把保险、营养、医疗、康复有机整合起来的吧,看看别人是怎么突出执业药师在慢病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的吧。
  总之,笔者奉劝药店同仁们:不要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固守旧有经营模式,而要在新医药环境下、在供给侧全面改革的时代潮中努力创新,把严格执行监管政策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机结合,把向顾客提供优质药学服务、横向拓展盈利渠道当成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的契机,这才是新形势下药店业突围再造的正道。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