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之生物医药解读

文章来源:深圳市元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5-12-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中,有4项关键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直接相关。
工业和信息化部围绕国内外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与热点,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中,有4项关键技术与生物医药领域直接相关。

本文是对工信部发布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5年)》(下称“指南”)与生物医药领域相关的4项关键技术进行解读,判断未来几年可能成为投资风口的热点细分领域。《指南》未涉及到的其它生物医药热门细分领域,在此则不一一赘述。

1.化学创新药开发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针对特定靶点的药物设计技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结构优化技术,药物成药性评价技术。

解读:当前我国的化学创新药研发领域水平相对落后,化学类新药开发周期长,开发成本高,失败风险大,让很多投资机构望而却步。再加之大分子药物领域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多数医药投资人的目光,总体上,国内处于发展早中期阶段的化学创新药企业倍受资本的冷落。但不破不立,不塞不流,2001年以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兴起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新的药物靶点不断被发现,高通量筛选、计算机模拟等技术日趋先进,再加之外部环境中监管审批制度的完善、招标等政策的修订,小分子化药仍然有巨大的投资潜力。

投资机遇分析:

(1)me-too/me-better型新药:该类新药要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还要面临首创药和仿制药的前后夹击竞争,更要与不断出现的新靶点竞争,可以说四面受敌,市场未必肯为治疗效果没有显著改善的me-too药物买单。从医药行业的全球发展现状来看,me-too药物研发热度有所下降。总体投资风险较大,必须考虑产品开发周期和市场渠道开拓的问题。

(2)first-in-class型新药:该类药物的投资机遇远好于me-too药物,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药物上市后会面临医保目录准入、市场拓展等诸多问题,还有可能面对大量针对性me-too药物的蜂拥而至。投资时要充分考虑其技术壁垒和时间差问题。当诸多药企将目光聚焦在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药物开发上时,一些新型的抗菌抗炎、抗病毒药物(如近期处于风口上的吉列德丙肝药物Sovaldi)、神经调节类药物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新机遇:11 月初,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十省市,开展为期三年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这是我国接轨国际医药市场的一个重要决策。短期未必会产生太大效应,甚至有很大的试点失败的风险。但从长远来看,会产生两个巨大的投资风口,一是天使、VC基金直接投资知识产权,潜力无限。但需要充分考虑投资模式的创新;二是CRO和CMO企业会大量崛起,因此拥有优质平台的相关企业会成为新的蓝海标的;

2.高质量口服制剂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制剂工艺技术,药用辅料质量,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

解读:提到高质量口服制剂技术,就不得不提到仿制药。CFDA从1月份到现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药企那边反响强烈,资本市场对此反映却相对冷淡。很多人怀着无限的激情关注着创新药、生物药市场的时候,却往往忽视了万亿级规模的化药市场的这场变革。制药网资料显示,作为全球第二代医药消费市场的中国,近17万个医药批文中有95%以上为仿制药,如果进行一致性评价,可能有80%~90%的文号可能会消亡。

因此,对仿制药领域而言,仿制药企业首先不得不面对的是文号被淘汰的现实,对恒瑞、华药、石药等行业巨头而言,上千种的医药产品不可能逐一重新申请批号,不得不“壮士断腕”,重新布局产品线,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反而有利于其成本控制。而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如果建立了核心的制剂工艺平台,如果有好的质量控制理念,如果有合理的产品研发布局,也会有一飞冲天的可能性。而更多数仿制药企业,会因为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但当前CFDA对于一致性评价的规范尚存在巨大的争议,此外还存在地方保护、利益链问题,因此短时间内,行业基本的格局不会改变。但无论如何,药品质量的提高刻不容缓,前进的脚步也不会停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行业的重新洗牌、整合的大势不可避免。

投资机遇分析:

(1)从投资方向来看,论机遇,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并购机会,一致性评价等政策的出台,最大的可能性还是弱肉强食,强者恒强。因此,大企业会舍弃一些自有的无用的批文,从占领市场和产品线布局角度考虑去收购一些优质的平台和批文。有些有资金,但没有核心产品与技术的企业也会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去进行重组和并购,这对PE领域是巨大的机遇。第二,中小型企业的股权投资也有巨大的机会,如前所述,选取的标的一定要有优质的技术平台、合理的产品规划布局和丰富的药品注册经验。

(2)从项目类型来看,对于修改剂型的项目,尤其是新型的药物传递技术,有着较高的投资价值。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原研药的现有剂型一定是充分优化过的最优结果,因此优质的企业标的最好要有先仿制原剂型成功的基础,而且改变剂型时药效的改善应显著。这种改善体现在时间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空间控制(靶向技术)和量的控制(吸收或代谢研究)等诸多方面。烟台绿叶等企业在这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3)从评估标准来看,除了对技术水平(原研陷阱甄别能力,杂质解析、释放度/溶出度/靶向性、放大方法、质量及稳定性研究体系等)的评估以外,还要重点考察其临床注册能力、竞争对手情况和时间差与市场动态的关系等。

3.动物细胞大规模高效培养和蛋白质纯化关键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高表达细胞株构建,高密度流加和连续灌注培养技术,蛋白质大规模纯化工艺,无血清培养基和蛋白质纯化介质生产。

解读:随着大量新靶点的发现,生物制品/大分子药物如今已是医药投资界最重视的投资领域之一,一大批创新生物药企如雨后春笋搬兴起。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指南》中提到的几项关键的产业化技术,的确还与国外差距较大。以单抗药物为例,国际上重组抗体的制备其容积产率一般可达3~5g/L,甚至最高可达13g/L。大型制药企业的培养规模超过二十万升。而国内大多数企业重组抗体生产水平低于1g/L,流加培养规模不超过3000L,灌注培养规模不超过500L。即使培养规模和产率上升。下游纯化纯化环节的处理能力也可能成为限制产能的主要因素。另外,纯化环节介质的成本占据抗体药物的生产成本的 70% 以上。业内普遍认为,未来下游纯化将是制约抗体行业扩大产能的主要因素。产业化关键技术的落后,会极大禁锢生物制品的产业化进程。可喜的是,国内企业争取得长足的进步,近期,华北制药重组人血白蛋白产品取得了美国FDA DMF文件号,笔者曾参与该项目的基础研究工作,深切感受到该产品的成功上市与华药先进的产业化技术密不可分。相信未来国内必会有一大批具有优质产业化技术平台的企业崛起。

投资机遇分析:

(1)生物制品的每一个细分领域,无论是预防产品还是治疗产品,无论是血制品、免疫制品还是疫苗,都是当前的投资热点。《指南》更多的是为寻找优秀的投资项目标的,提供了很多参考内容:关于高表达细胞株的构建,涉及宿主怎么改造,载体怎么构建,重组细胞筛选的通量和效率有多高;关于细胞的表达,流加的放大等工艺相对成熟,但需要提高产品稳定性,而灌注则需要建立高标准放大工艺平台;关于培养,则应考虑是否围绕其代谢特点进行优化定制,纯化技术则要看企业产能放大的能力……过程控制的策略,会极大影响产业化的成败。

(2)除了关注创新生物药本身,拥有优质平台的生物药CRO和CMO企业也会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4.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生产技术

主要技术内容:高速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和分子诊断设备生产技术,新型试剂的开发,试剂的精确度和质量稳定性。

解读:当前国产体外诊断仪器与进口仪器相比,测试速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的问题还是体现在两点,一是仪器的使用寿命,国产仪器在使用几年后,往往故障率较高,医院往往不敢继续使用;二是国产仪器容易导致交叉污染,主要原因是仪器的清洗能力有缺陷,尤其是抗体等蛋白的清洗,因此关于这一问题免疫分析仪体现的尤为突出。而试剂的主要问题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稳定性问题,国外试剂如罗氏试剂在宣称效期之外性能依旧稳定,二是试剂批间差往往很大需要医院反复定标。要完成进口取代,需要技术提升和使用终端认知度的提升两大过程。至于IVD行业总体上投资机遇,主要体现在传统领域的并购和对新型试剂仪器的股权投资两方面。

投资机遇分析:

(1)常规生化试剂和化学发光试剂等都有渠道为王的特点,大多数厂商的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部分大厂商将来可能会通过并购来保证市场的占有率,会产生部分并购重组。

(2)化学发光等免疫类诊断类标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光化学发光法的项目可关注小分子发光标记物对酶联反应的替代。此外随着罗氏相关专利的到期,国内电化学发光市场也迎来发展良机;

(3)POCT产品:诊断对及时性、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分诊制度的施行,移动医疗的发展,诸多的行业利好会促使POCT产品在短时间内迎来大的市场爆发。在医用市场,精密度和灵敏度达不到实验室诊断级别的产品会逐渐落伍,像基于微流控平台的小型化、精准、快速、高通量的产品会兴起;在家用市场,基于无创检测、动态检测、高通量的产品会越来越受到欢迎,新的慢性病管理标志物产品在不久的未来会格外受到市场青睐;

(4)分子诊断和基因测序,两者的市场潜力无需多言,前者即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后者正处于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需要密切关注政策的导向风险等。

(5)此外,伴随诊疗是大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应密切关注药企与诊断厂商的合作,这种一体化的趋势会带来诸多的投资机遇。最典型的例子应属最近翰宇药业收购成纪药业获得注射笔产品线,投资普迪医疗获得其无创血糖检测产品国内代理权,从而完成糖尿病业务的布局。这种一体化趋势,在慢性病诊疗领域会尤为明显。

总之,通过对《指南》的解读,从长远来看,未来的大医药行业,由政策驱动和渠道驱动转化为政策引导、产品与市场驱动是必然的趋势。对投资者而言,也许其中有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更多的可能是机遇。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