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中国医疗器械创新 临床医生当有份

文章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5-02-04
在日前举办的“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沙龙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表示,提高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水平需各方共同努力,尤其不能让医生成看客。

在日前举办的“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沙龙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表示,提高国产医疗器械创新水平需各方共同努力,尤其不能让医生成看客。

鼓励医务人员参与医疗器械研发

霍勇介绍,2013年我国心脏介入手术量超过45万例,使用支架近70万个,其中3/4的市场已被国产支架占据,但原创性的东西并不在我们手中。尽管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局部或细节性的改进,比如我们在世界上最早生产出有可降解药物涂层的支架,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整体上原创的产品。

霍勇指出,医疗器械创新主要来源于医生。企业也可能有好的创意,但因为他不在临床,不可能天天去给病人做手术,所以对器械的需求和存在的不足,不会像医生那样清楚。但是现在中国医生每天连病人都看不完,根本没时间搞创新,也缺少这种意识和传统,更重要的是缺乏动力,比如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利益如何分配等等。

“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规定医生的创新成果归自己所有,所产生的效益80%归自己。”霍勇建议,从国家层面也应该出台政策,鼓励临床医生参与医疗器械研发。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包括风投的参与。

国产器械期待与进口器械同质同价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以进口产品为主,即使是质量上等、价格合理的国产医疗器械,进入医院的比例仍较低。”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原院长俞光岩表示,这里企业原因,比如某些国产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或者稳定性不足,有的厂家或销售部门售后服务较差,用户满意度较低等等。当然也有人的原因,如患者和家属也常要求使用进口医疗器械,医务人员不积极主动使用国产产品等。

“国家政策导向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招标定价上国产进口同质不同价。”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董何彦举例说,目前国产心脏支架与进口心脏支架在技术水平上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在招标定价时,国产与进口会有1~2倍的差距;在骨科植入器械方面,这个差距可以达到2~3倍。另外,仿制产品和创新产品的定价上也没有什么差异。现行的招标定价政策严重挫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发展。

俞光岩建议,学习日本和韩国经验,出台有力政策促进本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如设立国产医疗器械研发的科研基金,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加强企业与医学研究人员的科研合作等。相关企业应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努力采用先进国家的标准制作产品,确保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

同时,也应通过医保政策调节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相关管理人员、患者和家属对于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意识,提高使用国产医疗器械的自觉性。

医疗器械评审和监管人才不足

随着国产医疗器械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池慧表示,目前我国医疗器械监管人才队伍严重不足。2012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348家,经营企业185575家,而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监管人员2459人,专职人员966人,经营监管人员3683人,专职人员1158人,即每个专职生产/经营监管人员要承担27家生产企业/160家经营企业的监管任务。

另外,注册审评人员力量不足也是制约国产医疗器械发展的一大瓶颈。据了解,目前全国负责医疗器械注册的工作人员仅103人,各省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人员约有200人,其中,国家总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技术审评人员仅60人,距有效完成承担基本任务的需求相距甚远。

池慧委员建议,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各级医疗器械监管部门机构人才队伍和能力建设,增加编制,扩充医疗器械行政监管人员队伍。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