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15年,县医院再次迎来改革红利。不久前,国家卫计委发布第一阶段重点发展的500家县医院名单,要求全面提升入选县医院的综合能力。500家县医院将成为领头羊,引领县级医院整体的快速发展。
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个县级医院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其中,最大的突破为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虽然通过改革,县医院的建筑、设备等硬件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医疗服务量也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在当前医疗格局下,县医院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县医院先试先行
自新医改提出重点发展县医院以来,县级公立医院从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药品采购、人事编制、收入分配、医保制度、监管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县医院的发展,2014年8月,卫计委制定了《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要求县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能够承担县域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的任务,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实现大病不出县。
近年来,各省市在推进县级医院改革中积极探索,县医院的发展确实初见成效。一方面,医疗服务量逐年递增,且增长速度呈加快趋势。另一方面,自县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大部分的县医院的药品收入占比减少。一些县医院还通过采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推行临床路径、提高基药使用比例、限制抗菌药物应用等手段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
例如,陕西省在县医院施行的药品“三统一”政策,既对药品实行全程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管理。而福建为了助推县医院的发展,出台了多条差别化政策:在财政投入、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均向县医院倾斜;对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销售进行补偿;制定更符合县医院特点的招聘政策、岗位设置政策、职称评定标准和绩效考评政策等。
虽然各省市出台了多项政策扶持县医院改革,但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县医院的发展依然暴露出一些短板。广西医院协会副会长、广西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吴维民表示,虽然广西省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全国水平相比,财政投入依然不足。广西县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后,通过调整检查费和护理费给予医院补偿,但这两项调整对医院总体收入影响不大,部分县医院还未能完全补偿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缺口。
“虽然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逐年提高,部分县市基金却出现负结余。”吴维民认为,主要原因是各县市不断提高实际报销比例,而药品取消加成补助,大部分也是通过基本医保基金补助,大病保险则通过基本医保基金来筹资。多方面原因使得基本医保基金不堪负重,出现超支现象。
破解人才壁垒
县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应如何应对可能带来的挑战?北京某医改专家认为,“县医院应该继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并合理调整诊查、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服务项目价格。同时,积极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提升复杂疾病诊疗水平,增强医院竞争力。”
随着医改对县医院发展的支持,县医院新建、扩建成为常态,而人才的缺失成为制约县医院发展的“瓶颈”。对此,吴维民建议,“提高医务人员收入,采取改革绩效分配方案,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同时,改善医务人员工作条件,积极引进人才。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为医务人员提供施展才能的创造平台。”
上述医改专家则建议,“县医院通过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带薪学习和培训制度以及优化医院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人才。”而针对高层次医院人才难引进的现实,一些县医院也通过引进发达地区三甲医院的著名专家定期坐诊来提高治疗服务水平。
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县医院人才(流动)流失情况调研报告》则指出,定向培养人才是县医院解决人才荒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防止定向培养的人才流失,在晋升和待遇方面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