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粮仓”正大阔步迈向“医药新高地”

发布时间:2016-06-12
生物制药是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下一步,太和将以服务链、平台链、资本链、差异化政策链等全覆盖为目标,继续完善现代医药产业链,加快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规格,系统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医药体系。

上海华源安徽仁济制药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对药物胶囊成品进行内包。记者 范柏文/摄



  初夏时节,小麦覆陇黄,皖北大地一派丰收景象。 5月25日,太和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栋栋银灰色的标准化厂房,在附近金黄色的麦田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工人们正忙碌着进行最后的扫尾,装修余料散落一地……在安徽芯驭医学诊断有限公司即将入驻的大楼内,记者看到了这样一番场景。 “这将是我们精准医学总部生产基地,一共4层,每层有2000多平方米,设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第三方分子诊断实验室和细胞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车间,今年6月就要投入使用。 ”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勇说,他们的主营业务是临床分子诊断、分子健康预警,除提供基因组分析外,还可提供来自血液的其他个体健康指标检测,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体特征“量身定制”治疗方法,从而实现身体健康状态实时监测和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预警。

  据刘大勇介绍,芯驭计划投资2.5亿元,分期建设以高通量基因测序为核心的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和生产平台,设计规模为年产试剂500万人份,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高通量测序技术又称‘下一代’测序技术,能一次并行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目前开始广泛应用于寻找疾病的候选基因上。”他告诉记者,第一批高通量试剂盒将有5万人份,按照平均每个人份300元测算,产值就超过1500万元。 “国内基因测序的机构都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安徽没有一家高通量测序医疗机构,我们今年投产后,这一局面即将会改变。 ”

  生物制药是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今,许多化学药物面临耐药性和副作用等瓶颈,而生物制药则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被业界誉为21世纪的金苹果。 ”太和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赵伟说,比如一个抗体药物临床前一个品种价值几亿元,如果运用临床后,就会升值到几百亿元,而利用太和在医药物流市场的流通渠道优势,产品可以快速渗透至各级医院,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目前,我们采取柔性引进、合作共建等方式,引进20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人才团队,未来将打造全产业链的国际精准医学产业化示范中心。 ”

  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华大基因也来了,目前已在太和设立了安徽华大医学检验所,并将成立华大基因研究院安徽分院、华大基因精准农业中心安徽分中心、华大基因学院安徽分中心。“我们将创新临床应用,让前沿科技服务于当地和惠及百姓,在服务太和的基础上,启动阜阳全覆盖项目,逐步支撑安徽全省。 ”安徽华大负责人李浩说,他们将从出生缺陷防控、肿瘤早防早治精准用药,到病原微生物检测,逐步建成一流水平的精准医学实验室。比如,检验所将开展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疾病检测业务。 “与传统产前筛查和诊断方法相比,基因检测技术具有无创、安全、准确、孕早期检测、检测周期短等优点。只需抽取12孕周以上孕妇5毫升的静脉血,就可同时针对包括唐氏综合征在内的多种非整倍体染色体疾病进行检测,准确率在99.9%以上。 ”

  “不少人对我们落户在一个农业大县很不理解,但我们比较看好太和,因为这里投资环境和投资氛围都比较吸引人,而且医药企业云集,可以优势互补,集聚发展。 ”刘大勇告诉记者,基地不仅是企业运营发展的新平台,未来还将完善金融服务、科研成果交易展示、科研孵化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这对于企业来说,将是助推发展的“加速器”。 “没来时,也许你不想来,来过了,百分百不想走。 ”

  据赵伟介绍,下一步,太和将以服务链、平台链、资本链、差异化政策链等全覆盖为目标,继续完善现代医药产业链,加快产城融合,优化空间布局,提升产业规格,系统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医药体系。

  “只有12平方公里的小基地,产生了大威力,我们这个农业大县,‘突变’成了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军者。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赵伟说,近几年来,市里和县里积极搭建政策平台、公共服务技术平台、金融服务平台,抓人才、抓科技,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做好产业集聚。 “如今,人才、高科技、金融,3项叠加产生了‘核裂变’效应,医药产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占GDP比重达60%以上,成为太和县首位产业。 ”(记者 鲍亮亮、李跃波、安耀武)

  【记者手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太和医药产业的快速崛起,不仅仅体现在一组组数据上,更是体现在一批“顶天立地”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上,体现在一批“铺天盖地”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上。

  “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相得益彰,“皖北粮仓”正大阔步迈向“医药新高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产、新药研发、药品销售、医药物流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关键是要培育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居于全国行业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招商引资。近年来,太和县重点围绕现代医药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开展点对点招商,提高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先后引进了华大基因、高端生物医疗3D打印等多个前沿项目,现代医药产业链条逐步健全,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新常态下,融资、土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制约,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但与这些因素相比,前沿技术、高层次人才等的缺乏,才是未来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最大短板。正如太和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赵伟所言:“发展到今天,要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思路,优化软环境,补足硬短板,既要招商引资,更要招才引智,借脑发展。 ”

  【声音】

  我们将积极利用政策优势,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撬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其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特色优势的企业。在做好“顶天立地”的同时,积极做好“铺天盖地”中小企业发展,厚植发展后劲。加强财税金融支持,采取基金、助保贷、入股、上市、发债等多种形式,重点支持现代医药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强化要素保障,土地、环保、水电等要素资源,优先向现代医药集聚发展基地配置。坚持创新驱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多方位引进拔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园区科技水平。

  ——太和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刘牧愚

  在太和设立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我省现代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效推动了我省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产业方面来说,基地推动了医药制造和商贸物流的“联合升级”。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太和逐步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医药集散地。伴随着医药专业市场的发展,太和现代医药产业也逐渐形成集聚规模。在太和设立基地,不仅推动了医药制造从原料药向制剂、新药研发的升级,同时也推动了太和医药产业实现依商兴工、工商并举,为其他产业的调转促提供了示范。

  从要素方面来说,基地不仅集聚人才,更推动了人才的转型升级。医药产业技术高、投入大、对人才要求高,产业升级首先要实现人的升级。在太和设立基地,对外招才引智,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对内培育培训,制造新鲜血液,提高企业家、企业员工水平,为调转促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从区域发展方面来说,基地促进了皖北地区的调转促。皖北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在太和设立基地,发展技术高端化、市场国际化的现代医药产业,为皖北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研究处副处长李欣

  太和县现代医药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基地内涵盖了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化学制药、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特别是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生物技术药品等与当前医药市场的主要需求结构高度吻合,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融资是企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政府能积极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针对不同企业需求设计风投基金、助保贷、过桥基金、财政贴息等多品种财政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安徽长朗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吕文堂

  【政策链接】

  依据省政府相关政策精神,我省将充分发挥专项扶持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能够形成产业集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太和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比如,支持国内外大型现代医药企业在基地组建研发中心、生产基地、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和结算中心,设立地区总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进入现代医药企业并开展研发工作;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支持现代医药企业和社会组织建设现代医药产业创新平台,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瓶颈;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在本地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提升现代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我省高度重视医药企业品牌创建,鼓励和支持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展。支持现代医药企业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以及中国、省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积极支持现代医药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列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纳入国家推广企业、产品规格型号及销售网点目录。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