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使用几大误区 你中招了吗?

发布时间:2015-11-17
很多人认为,中医医生越老医术越高,是真的吗?其实,年龄大的中医,相对来说对某一些疾病积累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也有很多老中医医术高明,但绝不意味越老就医术越高。

很多人认为,中医医生越老医术越高,是真的吗?其实,年龄大的中医,相对来说对某一些疾病积累的经验会比较丰富,也有很多老中医医术高明,但绝不意味越老就医术越高。

如果医生不精研医术,不与时俱进,不实时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仅凭经验吃老本,容易误诊漏诊。另外,年纪过大,体能衰退,在对病人了解病情时交流存在障碍,凭经验定方,如果疗效不佳,因多年的经验形成思维定势,很难重新为病人思考更换新的治疗方案。所以,不可迷信老中医,也不能看见年迈的中医就当专家。

迷信中药可用“食疗”代替

许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生病了却担心药物副作用,认为不如平常吃饭顺带食疗。因为有此等认知,于是就冒出了许多“中医养生专家”和“食疗专家”。

药物治病,是靠其本身的偏性来纠正身体出现的偏差。药物的此等寒热偏性,古人称之为“毒”性。偏性越大,“毒”性越大,针对的病邪可能也相应越严重。故《黄帝内经》把药称之为“毒药”,所以我们说“是药三分毒”。

另外,食物也有四气五味寒热温凉,但是因为偏性弱,可以用来做食品。小灾小病的,即病邪偏性不大的,能用食品纠偏,这可以叫“食疗”。如果身体情况需要用药物,却一味追求食疗,就容易延误病情。

而如果身体阴阳平和,却要赶时髦去吃一些书上或媒体里抄来的食疗养生方且长期食用,也容易产生新的病症。《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食物要经常搭配更换不同种类吃,每样都来一点,换着吃。所谓“气味合而服之”,就能“补益精气”。不能认为什么好就一直吃什么,或者什么要忌口就一点也不吃。

迷信“中药无害”

对中药,有人相信无论怎么乱吃中药也吃不出毛病,这些人是中成药、草药、药膳都敢往嘴里放,肚里咽,以身试药。生活中还常见不少人把药汤当“茶”饮,如自己没事儿把菊花、枸杞、麦冬、洋参、金银花等泡水饮用。对一些广告里宣传的“纯天然草药”、“纯中药”即认为安全无害,哪怕自己吃错了也不会出什么事。

事实上,中医中药是治病的。如前所说,药物存在偏性,必然会对身体形成影响,如果身体病了,那么药物就会针对疾病发挥作用,即“有病则病受之”,如果身体健康而随意服药,则“无病则人受之”。

认为中药越贵越好

很多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所谓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这些药物的确很名贵,也的确是补药,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身体是不是需要。大部分健康人是不需要补的,就如同装满气的轮胎,你如果继续给它打气,结果是很清楚的。

药物应用的原则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药材虽然价格很高,但用在不适合的人身上,反而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最典型的事例就是补益药的滥用。现在随着用药安全知识的普及,大多数人都知道“滥用人参,毒如砒鸩”的道理。但即便是体虚者需要应用补益类药物缓缓调治的,也应辨明是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选择最佳最适合的,而不应一味只追求价格高的名贵药物。

认为中医是“慢郎中”

中医药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用药经验,中医能治病救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中医是“慢郎中”,不能用来看急症的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虽然中医基本能够涵盖西医可以看的病,但是在创伤外科方面没有西医强。另外,急救方面,由于抢救生命就在几分钟,输液和输血更有速度的优势。但是,急救不等于急性病。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古代,许多的急症,都是靠中医来救治的。所以中医并不是慢郎中。平时比如一般的感冒、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均可以用中医治疗。常常三五帖即可痊愈,可以免去输液或手术之苦。

另一方面,很多慢性病患者,如胃肠病、血液病、肺病、关节病,常喜欢找中医调治,但是可能吃了很久中药都没有明显效果,有的病人会用“中医起效慢”来安慰自己,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疑难慢性病,可能起效会慢一些,但绝不会“吃了很久而没有见效”,遇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你需要和你的主治医生好好沟通,重新调整治疗方药,或者寻求更高明的医生。

认为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人们之所以担心中药的副作用,除了一些药材本身具有毒性之外,还和大家进补过头引起不适有关。因为,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补药“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说法是很不科学的。过量进补会加重脾胃、肝脏负担。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还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等副作用。

正确的进补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这样才不会被毒副作用所伤害。举例来说,如果气虚的人单纯补血,或血虚的人单纯补气,效果就不理想。而阴虚的人去补阳,阳虚的人去补阴,就会使身体更加糟糕。

而且,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之所以要强调“辨证”,是因为中医对于进补是非常严谨的,比如人体的虚证,就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则补法就有相应的益气、补血、滋阴、壮阳不同。如果不科学的进补,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0
-1
收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