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记者从省卫生计生委获悉,自去年10月我省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以来,三个月时间,华西医院和省属三甲医院平均诊疗人次占全省公立医院诊疗总人次的比重分别下降0.19%、1.41%,县级医院增加0.84%。华西医院和省属三级医院病人挂号、候诊、取药总体时间平均下降19%,全省公立医院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门诊费用增速分别从4.40%、9.89%下降到了0.25%、4.19%。“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格局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成效初现。
分级诊疗改变“凡病就去大医院”
1月5日上午,与平常一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每个窗口前都是长长的人流。近三年来,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年总诊疗量增幅达20.75%,但基层医疗机构年总诊疗量的增幅仅为12.79%,大医院总诊疗量增幅达45.67%。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门诊次均费用增幅达17.4%;人均住院次均费用增幅达12.9%,远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
在凡病就往大医院跑的就诊模式下,看病难、看病贵就像一块厚厚坚冰,推进分级诊疗成为破冰的现实选择。
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有大医院,这是分级诊疗的目标,然而分级诊疗涉及到千家万户,也涉及到多数人的就医习惯和观念,对于一个人口大省来说,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绝非易事。改革需要勇气和迫力。去年初,关于分级诊疗的论证便在省卫生计生委展开。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一个结合我省实际的分级诊疗实施方案渐渐清晰,而与之相配套的其它改革措施也在同步酝酿。2014年8月18日,省卫生计生委、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发文,从10月1日起,我省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与此同时,包括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建立、建立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新农合配套新政等围绕分级诊疗的13个配套措施也陆续出台。
六大举措保障分级诊疗全力推进
“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是新一轮医改成败的关键。”去年岁末,在全省分级诊疗工作电视电话会上,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再度强调。
出生不久的分级诊疗,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省卫生计生委出台强化思想认识、落实职责任、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深入宣传引导、推进保障措施、强化督查考核等六大举措。
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了各级医疗的职责任务,基层医疗机构就是一般小病小伤诊治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县级医院就是县域内众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治“龙头”单位,大型医院就是一个地域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心和分级医疗体系中的“顶层引领”。
新农合政策作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手段,严格执行门诊费用报销限制在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政策和基层首诊报销制度等。优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住院报销比例,适当调整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起付线,适度拉开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差距。从今年起,严格执行大医院超量收治小病、普通病要扣罚新农合基金,基层不经诊疗而“一转了之”和非规范转诊也要扣罚新农合基金。同时,通过编制体系建设规划和明细各级医院功能等方式,严控大型公立医院的发展规模,细化大型医院常见疾病的下转标准和基层医院的上转标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收治范围,并将各级医疗机构对基本医疗病种的收治情况纳入分级诊疗监测指标。完善区域和各级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指标体系,将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情况作为医院评审达标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结合实际各地纷出新招推进改革
分级诊疗全面实施后,各地、各医疗机构纷纷采取与自身相结合的措施,推进这项改革。
去年10月1日,一个新的医疗网络模式在巴中市恩阳区正式启动,该模式以区人民医院为核心,与10个卫生院组成“医疗联合体”,5个中心卫生院与周边卫生院组建成“片区医疗中心”,从而形成优质医疗资源的互通、互惠、互助,并覆盖全区的分级诊疗网络。恩阳区卫生局负责人介绍,过去各医疗机构各自为政,转诊麻烦,很难适应分级诊疗新要求,为此探索“医疗联合体”新模式。
去年9月28日,省人民医院与成都成华区卫生局签订合作协议,今后该区的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省医院建立起双向转诊的无缝连接,同时,双方在人才互动、信息共享、检查结果互认等多个方面也将实现合作。大医院直通社区,为分级诊疗在大城市的实施探索一条新路。去年12月27日,因患心脏病在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茂县小伙钱康德准备出院,在结算窗口他只交付了自己承担的费用,便顺利出院,而需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则全部由省医院与当地结算。从今年10月起,新农合异地结算在成都的11家医院陆续开展,这一举措也让转诊的新农合患者感到了更加的便利。如今,屏山县大乘镇三合村村民向相秋也和城里人一样,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去年,他与村医生罗向兵签下了健康服务协议,从那时起,他和家人只要有个病打个电话,罗向兵就会到他家里来进行检查,如果病情较重,罗向兵就会将他转到卫生院去。这种形式的基层医生签约服务在我省已覆盖到了每个县。政策到位、措施保障、认识清楚、跟进有力……,分级诊疗这只刚刚启航的破冰之船正扬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