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小米、九州通、康恩贝、百洋医药,这些各为业界翘楚的企业,如今有着一个共同的兴趣交集——互联网医疗。这个无边界的跨行业热点,正成为越来越多资本关注的话题。
2014年12月的前十天里,手机制造商小米跨界投资可穿戴健康设备、药企康恩贝通过并购杀入药品电商、健康资产管理集团百洋医药宣布打造针对线上医疗的整体解决方案,多桩大事件接踵而来,“指尖上的医疗”迎来滚烫的热度。
移动信息化在消费品行业层层突击后,正对最特殊属性的商品——医药与医疗服务的形式进行着颠覆。在药品销售端、硬件制造端与医疗服务端三大领域,互联网化正全面开花。
近日,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互联网的规则是集成、优化与合作,资金的体量并非互联网医疗最重要的指标。“打造这个行业是一个费时间的过程,互联网企业与医疗企业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门槛,都有待突破。”
在互联网企业与传统药企、医疗提供商组成的阵营中,一方面不断有“新玩家”进入、有新产品推出,另一方面,却尚无足够成功的盈利模式和适用广泛的解决方案可供参考,此间的不确定性,也成为投资界与产业界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极大阻力。
医药零售端:政策大门将开
年关将至,被视为2014年行业最重磅事件之一的网售药品新政,也终将靴子落地。这一标志性事件,也意味着我国药品销售政策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放宽趋势。
据多方消息证实,网售药品新规《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极有可能于201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不仅将使原本已在电商渠道进行销售的OTC(非处方药)与保健品进一步正规化,此前被严控的处方药网上销售或也将首迎解禁。
政策东风已至,越来越多的大型上市公司对试水新渠道销售跃跃欲试。
继九州通(600998.SH)、上海医药[-0.75% 资金研报](601607.SH;02607.HK)、康美药业(600518.SH)等药企之后,国内植物药企业康恩贝(600572.SH)也于本月初加入了电商大军,通过2.71亿元的代价收购药品B2B电商珍诚医药30.81%的股权,一举拥有后者打造的“医药在线”销售平台与覆盖众多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不仅是销售端因为新政沸腾不已,就连药品营销的阵线也从线下蔓延至了互联网。百洋医药便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之一。
身为中国首批网上药店之一的百洋医药,现有约百人的专职团队专攻医药信息化应用。据其董事长付钢透露,像百洋医药这样每年对线上研发投入过亿资金的,业内屈指可数。之所以步伐激进,是因为集团层面相信“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改变,能使他们这样一家制造领域的‘小字辈’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
目前,百洋医药面对药品电商的布局主要有二:一是在线上做精准营销提高品牌的传播效率,这种做法在快消领域蔚然成风,但在广告营销上管制多多的药品领域却鲜有人尝试;二是发展药品O2O系统,力图打造出“医生线上开药、患者线下拿药”这样一体化的分销模式。
近五年来,随着电商业态的蜕变与沉淀,国内的医药电商渠道也在摸索中流变出多种平台架构与盈利模式。代表性企业主要包括以天猫医药馆和京东医药城等第三方平台、九州通与一心堂等医药流通企业自建平台以及健一网这样的垂直医药电商。
盈利难题:成长的烦恼
然而,快速发育、各占山头的中国医药[6.50% 资金研报]电商,在销售额连年破纪录的同时,也有“成长的烦恼”。
2013年,作为平台类B2C网站,天猫医药馆的交易规模约为20.4亿元,独占国内医药电商47.89%的份额。相较之下,所有自主经营类的B2C电商网站,合计年交易规模16.8亿元,占据39.44%的市场。但市场规模高增长之下,盈利率到底几何?
瑞银证券执行董事季序我表示,医药电商兴起的前景明确,但过程漫长。2013年,多家医药电商企业的销售规模达到3亿元水平,少数企业已经实现盈利,前十大医药B2C企业销售额均突破亿元大关,但将规模转化为利润还需时日。
在这一高风险的市场攻坚期,医药电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还并不仅限于盈利的压力。此前有媒体曾发布调查数据称:“在药房网、金象网、上海药房网、天猫、亚马逊等各类药品经营的网店中,仅有36%的企业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无理由退货,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电商平台上存在截然不同的退货规定,售后不规范的乱象可见一斑。”
对此,移动医疗领域专家、广州快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光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众多企业一拥而上地去做互联网医疗,并没有真正摸清互联网的特点。无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药企,必须通过多层次的合作实现优势最大化,把握核心医疗资源才是王道。医疗行业是事关生命的行业,无论医疗再怎么互联网化,质量和服务的底线要守住。”
百洋医药尝鲜:以医生为核心
在资本堆积的这轮互联网医疗大潮中,实体药品销售之外的医疗服务与信息销售也备受推崇。但如同网售药品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医疗服务的线上生意,也同样处于混沌的摸索期。
由于我国目前医务人员的岗位编制、收入福利等方面仍与公立医疗机构绑定,医生在医疗机构之间多点执业的创新尽管尝试数年,但至今仍未获得全面认可和大范围推广。
在对未来政策做出日渐宽松化的预判后,一批像百洋医药这样的企业,开始在互联网移动端搭建起医疗资源的再整合生意。付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和阿里巴巴所代表的竞争对手一直看重药品渠道不同,百洋医药侧重点是“以医生为健康产业最核心的驱动力”。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基于医务人员的学术需求与看诊现状,百洋医药推出了“百洋健康网(有会员端与医生端两个版本)、掌上医讯、医信、医会通等多个APP(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均是围绕医疗服务与信息平台而建。
以“百洋健康网”为例,这一APP便是百洋医药集团面向为数众多的慢性病患者疾病管理的软件。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需长期定时服药,延续处方和定期复查,就是数亿患者共同的需求,但漫长的挂号排队与无法固定与指定医生看病的实际困难,让百洋医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由于已获得开具处方的权限,百洋推出的这款APP能在病人通过实际问诊得到慢病治疗的第一张处方后,只需通过APP便可延续新处方,省去排队挂号的成本。而在通过手机把处方传递给病人后,病人可在百洋医药自身药房库和一系列药房合作供应商中选择药店进行配送,形成服务的闭环。”付钢介绍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悉,百洋尝试的这种盈利模式,是基于医生在通过信息系统跟病人进行续方服务后,可以自行商议服务费的利益驱动。这类服务费从每次几块钱到数十元都可,根据患者自身接受程度而定。在设计逻辑上,医生一方增加额外的收入,患者则减少了排队时间成本。
付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新上线的APP第一阶段会选择两千名医生上线问诊开处方。在药品物流配送环节,公司则将集成合作商和自身现有的17万家药店资源,从中筛选出一万家,在大型城市和地级市中推开。
“从出院后的慢病病人开始做,我们下一步APP的重心会关注亚健康群体,帮他们配置高水平的医生进行健康管理。我们此前投资了一个基因检测公司,这也会是日后业务联动的一部分。”他说。
移动医疗:资本铺就盛宴
目前,在线连接医患双方的沟通问诊类APP不少,包括好大夫、东软熙康、春雨医生、趣医网掌上医院、百洋健康网等,但几无盈利者。
与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初期的困境一样,漫长的培育期与随之而来的烧钱推广压力,也体现在互联网医疗产品上。对资本推手的严重依赖,已引发产业界的高度关注。
今年9月,趣医网刚刚得到来自以弘晖资本为首的近千万美元A轮融资,而春雨医生也在8月获得了中金公司、如山创投等一众投资方5000万美元C轮融资,并计划2017年登陆资本市场。此前,春雨医生已经获得来自蓝驰创投(BlueRun)A轮300万美元投资和来自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800万美元的B轮投资,公司累计融资额已超6100万元。
这还只是行业资本盛宴的冰山一角。仅2014年一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融资项目超过85项。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包括东软集团[-2.23% 资金研报]旗下熙康平台、东软医疗获得37亿元投资、佰邦达科技推出的掌上药店获得500万美元A轮风投、远程医疗公司沃迪康WorldCare与太美医疗先后得到1000万人民币的A轮投资、肿瘤专科APP抗癌卫士获得200万美元A轮投资、远程医疗企业优加利获数千万人民币级别投资、移动医疗企业汇马医疗科技取得数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等等。
对此现象,百洋医药方面表示不以外部投资输血,转以多元化业务利润孵化APP项目,以期尽可能控制经营风险。
据付钢介绍,目前公司拥有一支名为“百洋健康品牌线上化基金”,资金池达到2亿元。对优质的线上品牌提供项目融资、线上销售分成和股权投资,从而网聚一批细分行业的潜力股为其所用。
与此同时,兄弟公司百洋投资也已对数家有IPO前景、年销售过亿企业的药企进行参股。加之百洋医药自身的制药业务和百洋地产对医药物流、制药生产基地、医疗服务中心和健康社区四块领域的投入,多元化的利润来源,将成为百洋APP新业务的资金保障。
道阻且长:医疗硬件摸索
目前产业界达成的普遍观点认为:移动医疗APP的成功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医疗智能终端的成熟。而泛互联网企业对于移动医疗各项创新硬件的热情,丝毫不亚于其搭建软件平台的投入。
就在本月初,包括京东与小米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对美国可穿戴设备厂商及健康与健身平台提供商Misfit进行了C轮投资,募集资金4000万美元。在Misfit目前的业务构成中,约有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国。该公司负责人毫不讳言,将中国视为极具战略意义的市场。
中国企业的布局野心也初露端倪。根据融资协议,小米和京东将成为Misfit的战略合作伙伴。此举也促成小米继自主研发推出79元智能手环之后,又拥有了另一个定价更高端的智能手环系列。
传统药企也不甘落于人后。今年8月,乐普医疗[-2.12% 资金研报](300003.SZ)以1400万的代价介入可穿戴医疗设备领域,紧跟九安医疗[2.50% 资金研报](002432.SZ)的步伐。廖光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移动医疗设备的竞争未来几年都将持续,背后蕴含着很大的商机和回报率。但需警惕潜藏在行业热闹场面下的各类风险。
“目前,硬件设备一端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而且国人的医疗健康理念比较传统,移动产品使用并不多。一些企业花大价钱研发的设备,并非消费者最为急需的,这样转化为盈利的过程就会非常长,对企业也会很危险。”他说。
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点,便在于监管部门对硬件设备身份的“暧昧”态度。
今年8月,由优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糖尿病可穿戴检测管理设备“U糖2.0产品”正式对外预售。但在为期20天的预售期即将结束之际,该产品却被连夜从官网上撤下。
据优伊网络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的消息,该无创血糖检测设备是因为难以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注册,而无法投入临床使用。这类产品理应被归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获得监管部门批准,由于在产品标准和技术参考方面鲜有先例可参考,不仅是在中国,在欧美等市场也屡屡被挡在准入的门外。
不过,12月18日,优伊网络重新发布了升级版本的血糖监测APP,同时宣布此前撤下的U糖无创血糖检测设备已在欧盟获得了CE认证,并开始向我国食药监局进行申请,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审批成功的无创血糖检测设备。
此外,在高歌猛进的软硬件投资背后,专业性与同质化的问题也愈加严峻。不少行业人士都表示,移动医疗设备终究不能代替专业医疗,其功能仍属医疗行业的外围,亟待有关部门跟进相应的监管机制。同时,这么多功能相似、定价相近的产品如何做到差异化和持续创新,或都将引发未来几年的产业淘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