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开的药价,管不住的市场

文章来源:艾美仕 发布时间:2014-11-17
从中国药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来看,2014年可以称为药价管理改革年。有关药品价格的新举措层出不穷,这些新意与以前中国药品价格管理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从中国药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来看,2014年可以称为药价管理改革年。有关药品价格的新举措层出不穷,这些新意与以前中国药品价格管理的方式有很大差异。

其中,“低价药”政策算是很具突破性的措施,尽管这依然处于临时性政策,不大可能成为国家常态的管理手段。

随着改革的深入,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最让人兴奋的政策出现了,那就是逐步放开药品价格管制。

中国的药品价格自从在“价格法”的指导下进入药价管制时代以后,中国的药品价格一直处于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天花板”下。而这一最高零售指导价的制定,是依据一套多年积累下来的价格形成机制来调整这一“天花板”的高度。

对于定价机制,其实并没有任何可以吐槽的。业内吐槽最多的其实是发改委的降价。

所谓业内流传的发改委进行了30多轮的药品降价,这种说法其实有些夸张,尤其是近些年,价格的调整幅度已经越来越小了,都是所谓的“温柔一刀”。

如果说真的“伤筋动骨”的话,还是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一大批抗生素黄金品种遭遇猛烈打击,这种周期性降价确实起到了降低患者负担的作用。

中国药价管理另一个贡献就是差比价规则,防止企业通过开发一些新剂型来避开降价,变相涨价。

可以说,中国药价管理的历程是一个管理部门和企业斗智斗勇的过程,企业为了变相涨价,换剂型,换包装,方法多样。不过,这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往事都是中国医药产业生态系统不健全的时候出现的种种乱象。

如今药品审批日益严格,奇异的剂型几乎绝迹;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在本世纪初逐步确立起来,成为降低药价的“主力军”,随着全民医保制度建立,医保也有希望成为谈判的主体。

然而,随着中国医药市场所处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本的药品价格管理制度也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例如,此前香港肿瘤药价格低于内地的事实,也充分凸显了我国药品价格管理上的局限性。

从目前来看,放开药品价格,不再设置最高零售指导价似乎是很容易实现的,很多人担心的,企业会在放开药价后突击涨价,其实未必会发生。起码从低价药这样的政策探索上看,即使不限制价格,也有招标、医保支付等多种手段来限制药品的价格。此外,就是药企之间的竞争,也会使价格保持平稳。

对于药品价格的管理,我们可以这么说,之前十几年能够管得住,现在放开也能放得开。但是,在中国,最尴尬的就是,忘记了药品价格也和市场有关。在占据中国医药消费的80%以上份额的医院市场里,分明是越贵的药,越能得到医院的青睐。

因此,由政府主导的药品价格管制,需要面对的一个终极问题就是:药价的管制能不能降低患者的负担,如果能实现的话,自然应该以患者利益为第一位;如果,不能,其实没有必要进行太大程度的管制。

这对于支持药品管制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感到尴尬的话题。

制药企业反感降价的最根本原因,药价降低会影响产品在医院的销量,即使产品本身没有任何的变化。

在现行机制下,医院趋向使用价格更加昂贵的药物,有些以前使用较多的药品,一旦降价就会被价格更贵的新药取代。例如,根据中国非处方药协会2005年的一次统计,阿莫西林曾出现2004年的降价名单内,这使得它在医院用药的排位从2003年的58位下降到105位。

对于中国的患者来说,这一终极问题的答案,大家都有感受,就是看病很贵,且不论难度。而看病贵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不合理用药,太多过度的使用药物使得中国患者承受了太多的负担。

因此,价格放开,还是不放开,其实不是太难回答的问题,中国的药价管理确实已经到了应该实施改革的时候,但是,相比中国医疗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制药企业,还是普通患者,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药价改革上。因为这只是中国医疗生态系统面临的一个很小的挑战。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