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可穿戴设备平台服务提供商咕咚宣布,获得来自SIG和软银中国共3000万美元B轮投资。咕咚是国内起步较早的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生产商和平台服务提供商,其目前的发展策略已经从软硬件的服务向运动社交转型,进入在线健康社区领域。
国内的可穿戴设备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后,已经全面分化。一部分仍然像咕咚网这样坚持在运动健康领域发展,另一部分则进入细分医疗领域,比如睿仁医疗在上个月获得哈佛旗下基金孵化,进入美国医院进行专业性的试运行。受制于中国的医疗体系,细分医疗领域的可穿戴设备在中国的发展不如人意,即使像九安医疗这样的公司也是先在美国市场获得发展。而健康类的可穿戴设备则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几个因素。
首先,随着中国中产人群的扩大和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去。全民健身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的状况得到很大改善。随着用户对运动的投入,他们需要了解自己运动的数据和效果,各类可穿戴设备的用户群逐步增加,这加大了市场的需求。因此,无论是可穿戴设备的App还是硬件都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其次,健康可穿戴设备的时尚属性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很多用户觉得可穿戴设备非常时髦,即使运动的比较少,拥有一个也非常有价值,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所参与的运动和数据。
最后,健康可穿戴设备的价格非常低,也刺激了市场需求。相比美国的运动健康设备,中国的产品价格优势非常明显,这降低了普通用户的门槛,促进了产品的销售。
但是,可穿戴设备在中国面临几个比较大的挑战,要走出一条可快速商业化的道路依旧有难度。
第一,可穿戴设备竞争门槛低,用户迁移成本低。由于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大众性,绝大部分产品大同小异,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这使得产品的销售更多的依赖于传统电子产品的销售模式,依靠渠道和市场去铺货。主要吸引用户的手段一是树立品牌形象,二是走时尚路线,更多的吸引女性用户。这种运营模式下,可穿戴设备行业就成为重资产行业,互相比拼的是花钱买用户。但是,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大部分用户并不在乎自己的运动数据的档案,因为这与疾病无关,不需要存档给医生看。而且,即使有人需要,现在的技术都可很容易的导出,所以用户的迁移成本很低。一旦融资所得用完,还不能在市场获得垄断地位,这类公司很容易就失败。这也是为什么这类公司融资的需求非常迫切的原因。
第二,运动社交的理念很有诱惑力,但是,运动社交的需求却没那么大。中国的运动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年人,他们主要是在固定场所进行健身,他们大部分人不会使用数字产品,因此,也不可能是这类设备的需求者。而年轻人则平时忙于工作,只在夜晚和双休日才能进行运动。平时晚间的运动时间不可能长,他们的社交需求主要体现在双休日。但是,需要群体性运动比如足球篮球之类的人群,早就在微信或微博等社交媒体进行沟通,而且这类运动本身对可穿戴设备的需求也不大。只有单体性的运动比如跑步、走路、游泳等才有这类需求,但这类需求本身就是个人性的活动,不需要社交。这与医学类的设备不同,慢病人群的家庭和朋友有关心慢病患者的需求,这类社交反倒可能发生。
第三,健康可穿戴设备的未来盈利模式不明确。目前来说,健康可穿戴设备的生产商主要依靠硬件盈利,但这不能持久。而平台服务商则主要依靠软件盈利,依靠诸如广告和电商的方式。这种方式应该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获得有限的发展,但就长期来说,由于这类社交平台取代微信等主流平台的能力较弱,用户流失可能性大,也不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而且,随着QQ推出自己的健康平台,对健康设备的社交平台冲击比较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美国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大规模发展得益于来自保险公司和雇主这两个主要支付方的支持。为了控制员工的疾病发生率,雇主和保险公司都会采购运动类的可穿戴设备服务,来引导疾病发生概率较大的员工去运动。比如,大部分雇主会为肥胖员工采购减重服务,只要这些员工每周满足一定的运动要求,就能在保险的自付部分获得减免。这直接促进了健康类可穿戴设备服务的蓬勃发展。而在中国不存在这样的支付方,当个人为了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付费的时候,必定要有很多的考虑,市场规模的增长就相当缓慢了。
就目前来看,未来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发展路径依然不明确,但短期内市场规模仍将快速增长,各类公司的融资需求高涨。未来主要靠获取用户来发展的模式将受到比较严重的挑战,需要改变思路才能找到出路。只有当支付方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后,健康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才真正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