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养猪的刘永好也涉足医疗了。
10月22日,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华夏医疗第二大股东。他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一方面是市场的极大需求,一方面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新希望的主业不是从事医疗产业,但依然希望能够参与其中。
而记者从全国工商联了解到的信息显示,近几年,很多企业手里并不缺钱,大量社会资本闲置,苦于无项目可投。从去年开始,多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医疗一下子成为众多企业选择“多腿儿”走路的领域,社会资本涌入医疗领域的案例骤增,今年的数据虽尚未统计,但势头有增无减。
民营医院骤增
政策的集中发力,蛋糕的巨大诱惑,使得社会资本办医呈现空前的繁荣。
有数据表明,2012年与深化医改前的2008年相比,民营医院数量由5403所增长到9786所,增长率达81.1%。
但这还不够,2013年年中,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在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紧接着,国务院2013年10月再次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健康服务业”这一全新概念。其中,最具诱惑力的则是文中提出的8万亿元目标,也就是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的规模大致会接近中国全年GDP的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社会资本在医疗健康领域一下子沸腾开来。就在当年,社会资本办医的势头猛增,单单2013年一年的时间,民营医院数量就净增了1300多家,总数已发展到10166家,相反,公立医院的数量却缩减了60多家。
“公立医院的数量已减少至医院总数的52%左右,民营医院数量接近半壁江山,社会资本进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势头不减。”10月22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策略联盟秘书长蒋涛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医疗服务新格局渐显。
据记者了解,甚至有大量公立医院参与其中,纷纷以并购、联营、托管以及独立第三方办医的形式与社会资本联姻。有专家估算,按照这样的势头,2014年民营医院的数量将首次超过公立医院的数量。
人才缺失成最大瓶颈
从数量上看,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几乎平分秋色,但业务量却不容乐观。
“尽管民营医院的数量增加很快且已接近过半,但业务量却仅仅只有一成左右,公立医院几乎占据85%-90%的市场份额。”10月23日,江西华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升亮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政策很好,但执行很难,医保准入制度、人才流动机制等多方面问题都使得民营医院无法与公立医院进行公平竞争。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经实现制度上的“全民医保”,参保率超过95%,但多年来,很多地区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民营医院比例不足5%。一家没有成为医保定点的民营医院几乎很难吸引到普通的患者,因此,希望列入医保定点医院一直是民营医院的“终极梦想”,同样事关大多数民营医院的生死存亡。
直到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提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这意味着社会办医的医保“路障”被进一步清除。同年,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目前已有70%的民营医院被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不过,记者采访获悉,部分地区虽然允许了符合条件的民营医院纳入了医保范围,但在执行中与公立医院依然有所区分,比如给民营医院的医保制定限额,同地区的公立医院并无此限制。
除此之外,民营医院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了一个致命的瓶颈,就是“流水般的医护”。
“民营医院的医护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聘的公立医院的专家;二是自己培养的人才。不过,虽然有明文规定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具体到执行上,有些医院还是会通过设置各种障碍,阻碍自己的医生多点执业,因此,民营医院能请到的坐诊专家并不多,大多是一些退休的老专家,那些”顶级“的专家,对民营医院来说,几乎是奢望。”徐升亮一再强调,民营医院不奢望政府给解决资金问题、土地问题,只希望能够赢得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医护人才可以自由流动。
据悉,为了突破现有瓶颈,很多民营医院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比如,徐升亮旗下的民营医院正在筹划“医养结合”的新模式,而北大国际医院院长王杉也于近日陪同李克强总理访德,只为与当地医院开展涉及临床、科研、教学、人员培训等诸多内容的长期合作。
蒋涛表示,随着政策对社会资本的鼓励入市,医疗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各路资本竞相角逐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