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简单可以分为西药和中药。由于中国实质上没有真正的西药的原研药,大部分为仿制药,其制作过程和新药研发是一样的,也会有药物失败的可能性,而且相对来说周期很长,做一款新药需要从完全自主研发、临床前、临床三期,一直到药批下来大概需要7—8年。
从目前来看,PE/VC投资最多的是在医药领域,医药的投资最具想象力。
一位德同资本的资深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介绍:“国内PE比较尴尬的是,即使是创业板都会有盈利的门槛,上市公司作为PE来投是比较有风险的。PE行业还不是很成熟,投资人对资金的回报周期会比较短些。一般中国PE是5 2,如果你只有一款新药做上市会比较难。而像国外的话,药在临床三期就可以上市募资了,PE基本上是8—10年,他们可以临床一期就可以投。”
值得一提的是抗肿瘤类药物,这类药物一旦研发出来就会有固定的刚性需求的市场,不过如果这类药物研发处于临床三期的阶段了,一般估值会比较高,PE在20—30倍左右。这一估值水平,几乎相当于一家公司IPO的市盈率估值。
除了仿制药之外,提供外包服务的公司也很有市场。据悉,目前国际医药巨头,如罗氏、强生等的新药研发很大程度上都是外包给其他国家,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在西药的研发外包上会有一定的优势。
医药的研发外包主要是负责做临床前的化学分子筛选以及病理性的研究,临床的研发如跟医院的统筹安排,新药的注册审批等,并不完全只是生产。例如在纽交所上市的药明康德就属于此类。
当然,还有专门做生产外包的医药制造公司以及提供医药销售外包服务的公司。不过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国外有很成熟的医药销售渠道,不太需要销售外包公司,但是如果企业在产业链上能够打通,既有医药销售渠道的又有研发外包业务的公司比较有优势。
从总体来看,虽然做服务类的药利润率没有做研发药物那么高,不过做服务的话,相对来说收益会很稳定,风险较小,主要是依赖于接服务类性质的订单。
如果对投资中药感兴趣,则需要看公司的规模。规模大的公司,最好要有自己的销售队伍保证渠道,这样未来才会有行业并购整合的优势。而规模较小的药企,需要有独家,受国家保护的药。
在医疗设备方面,则可以关注进口替代产品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上述人士表示:“我们曾投过一家做人工耳蜗的,中国几千万的残疾人,大部分用的是进口产品,价格也比较高。如果国产技术能够上去,应该是有一定的市场。”不过,投资时,一方面要考虑政策的限制,另外一方面就是医院本身的驱动力。
此外,随着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民营PE机构喜欢在民营专科医院里挖掘宝藏。“我们资金一般进入可以连锁化标准化的可扩张的民营专科医院,一般投资于成长期。民营医院大部分都没有什么技术门槛,更重要的因素是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