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抛出一大对民营医院利好的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等90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实行先照后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这意味着民营医院申请许可证难的问题将会改观。
目前民营医院投资的一个大问题是申请许可证难度大,时间长。需要跑各个部门不算,在没有确定可以拿到牌照之前,吸引投资往往比较困难。而在很多情况下,牌照往往是投资的关键,有一些项目估值被炒高,正是因为牌照难求,投资方看重牌照价值而不是实际医院价值。
新的政策可能改变这种不利于民营医院良性发展的情况。
民营医院的投资热未来无疑会加剧,但面对公立医院在服务全面和医生资源上的强势,私立机构的错位竞争也是很有必要的。未来民营医院投资上可能的机会有两方面,核心是专注服务和错位竞争。
首先,民营医院很难在综合规模上与公立医院抗衡,在最复杂的治疗和手术能力上,短期内要比拼公立医院,耗时耗力,医生资源也是很大问题。但正因为公立医院的庞大和资源紧张,给民营医院带来的机会更多是在服务水准上做文章。
民营医院承担基础医疗职能的机会是存在的。以香港为例,私立诊所承担了70%的基础医疗(全科)服务,而复杂的治疗如专科和手术,则有90%以上在公立医院进行。私立机构如果要从规模上直接和公立医院拼,在现在的市场条件下非常困难,即使靠大资金砸,鉴于目前医生仍然受到体制内福利、评职称等条件的限制,不愿意走出来,即使靠大资金砸,也无法吸引到太多资深的老专家。
既然在综合性上的竞争很难,私立机构不妨走针对中产阶级,服务优质的门诊基础医疗服务。目前这类服务在中国极度缺失,但需求很大。25岁到45岁的中产阶级对目前公立体系的服务不满主要集中在等待时间长,和医生交流机会少,价格不透明等方面。民营机构如果能够打造服务优良的连锁门诊服务,在就医体验上和公立医院做出区别,就很有可能吸引这部分客群。
其实类似和睦家这样的高端私立医院已经开始做类似的服务,在日常问题的处理上用户选择这类机构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好,而真正遇到复杂状况还是会转去公立机构治疗。所不同的是这类医院的服务人群一半是买有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的客户,一半则是非常富裕的自费客户,价格门槛让这类机构不可能大众化普及。
但广大的中端消费者却及其需要价格比和睦家等机构低,覆盖医保,但用户体验好的门诊服务。民营医院在这个市场上很有机会,如果能够建立和综合性公立医院的转诊通道,是有可能建立基础医疗在连锁诊所解决,复杂情况马上转诊到公立医院的体系。
民营医院的另一个机会在于服务类的专科医院。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医疗类企业都看好这个领域。民营企业很难在复杂的专科上和公立医院抗衡,比如心血管手术,肿瘤手术上,最好的医生和科研力量仍然会集中在公立医院。但在需要长期服务的项目上比如慢性病治疗、康复等领域,专科的机会非常大。
长远来看,公立医院的优势在于复杂治疗、手术以及科研,而民营机构的优势在于服务,尤其是基础医疗、慢病以及长期健康服务。要想用做公立医院的办法去做民营医院,在资本,人才和市场品牌上都很难做到,只有从服务这个错位竞争入手,才或许能为民营医院杀出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