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研发:再给失败一次成功机会

文章来源:中国医药网 发布时间:2014-07-30
近日,GEN网站梳理了2013年十大研发失败案例。

近日,GEN网站梳理了2013年十大研发失败案例。其中,50%的失败案例败在了抗肿瘤领域,两个化合物跌倒在类风湿关节炎药物开发上,在心脏病、抑郁症及哮喘治疗上则各有一个产品研发失败。根据各大药企公布的信息统计,前十大失败案例造成的损失达13.2亿元,保守估计,2013年临床试验失败造成的损失在20亿美元左右。

据国外研究人士分析,到2018年,整个制药业的R&D投入将由2004年的879亿美元上升到1494亿美元。药物开发的成本正不断上升,几千个新药研发项目止步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其中绝大部分投资血本无归。

失败原因探究

曼哈顿资本管理集团总裁王进表示:“原因很多,有的因为毒副作用无法确保用药安全,有的因为临床试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有的是因为剂量或适应症不对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还没有人能在临床试验前就准确预测到结果,新药开发基本上还是基于试错的过程,从而最终找到最佳的用药治疗方案。已经有同类产品上市的,还需证明其比已有药品更有效或更安全。”

回顾2013年的研发失败案例,很多是因为习惯性采用尽可能高的剂量。在过去研发细胞毒药物时,人们发现药物剂量越大越有效,但剂量越大毒性也越大,所以研究策略是首先确定最大耐受剂量,然后沿着这个剂量探索有效性。

此外,对生物标志物的错误认识也是不少研发项目失败的原因。在创新药研究中,大家都在不断寻找创新点,这是产品进入市场之后的差异性优势。但就研发风险而言,创新成分越高的药物潜在风险就越大。

通常情况下,第一个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通过研发获得批准的风险,远大于针对已明确作用机理疾病而研发的创新药,后者的成功率是前者的1.6倍。

其中,成功率取决于药品作用机理与临床实际疗效之间的相关性。研发作用机理与临床疗效相关性越好的创新药,通过前期研究获得理想数据而进入临床试验并获得成功的概率会越高。有些药物研发来自于偶然发现,从整体结果上显示,其对一些疾病模型有一定的作用效果,而由于作用机理不清楚,这样的研究失败率往往很高。所以,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确定作用机理十分重要。

临床试验设计来源于临床前的研究结果,选择与临床试验结果相关性好的模型进行研究,动物或其他体外试验的意义就更大。因此,提高动物或其他体外模型的预测能力成为创新药研发的重要内容。

莫急于求成

近年来,一些从事实验室研究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们一起,将已知的相关动物和人体既往的研究数据结合起来建立数学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模拟的方法,对创新性药物在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药效进行同步模拟和分析,从而预测其在人体的反应,提高创新药研发的成功率。这种在积累现有经验基础上,采用已知信息,建立具有较好相关性和预测性的计算机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的方法,目前已成为一些跨国药企深入研究的热点。

众所周知,如果多数临床试验都要到Ⅲ期临床试验时才能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不但耗资耗时,同时也表明前期研究结果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尽早发现有优势的药物进行开发,并淘汰不好的药物,是早期临床试验的任务。为提高早期研发的效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在早期采用更加准确客观的生物标记物的方法进行研究。

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跨国制药公司一方面在不断寻找提高临床试验成功预测率的方法;另一方面,对临床试验的态度更加保守,越来越倾向在大量的临床前研究中获得更多数据支持在研药物的安全有效性,排除没有优势或存在较大风险的品种,期待提高试验的成功率。但无论研究的预测性有多高,预测必定存在概率,绝不可能替代临床试验去证明在研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更多从事创新药研发的研究者们认为,应该在获得适当临床前数据之后就启动临床试验,而不要过分依赖非临床试验的数据。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制药企业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创新性药品研究企业希望尽快进行临床试验,甚至在基本的作用机理和安全性试验都没有完成、研究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就想通过临床试验去探索和验证其安全有效性,这是风险所在,也是违背创新药研发规律的行为。”

欣百达:从简单错误发现灵感

许多重要发现纯属偶然,或许就源于实验中发生的错误。

礼来的重磅药欣百达是第一个被证实能有效减轻纤维肌痛的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它最初试验的适应症是忧郁症,但临床试验的效果不太理想。后来,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出在临床试验给药剂量不对,于是重新改变了试验方案提高剂量,终获成功。欣百达目前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忧郁症、慢性疼痛与纤维肌痛等4种适应症,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力比泰:开启拯救模式

上世纪末,礼来公司的实验性化疗药物力比泰进入关键的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此时却发生了3个病人使用力比泰后突然死亡的事件,于是被迫中止试验。

当时礼来公司负责医学临床研究的主管PaoloPaoletti(现已担任葛兰素肿瘤研发部副总裁)恳求公司给他两个星期时间,仔细分析所有临床数据,寻找拯救该药的机会。在得到公司同意后,他同公司一位统计专家马上开始了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临床试验患者血液样本和医疗记录的分析,PaoloPaoletti发现,凡是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的患者血液中都有高浓度同型半胱氨酸和低浓度的叶酸,于是产生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新方案:给每个使用力比泰的患者同时补充叶酸。新的临床方案很快重新启动并最终获得成功。该药于2004年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间质瘤的化疗,目前有望获准用于肺癌的治疗。

草酸铂:驾驭毒性是制胜法宝

许多药物研发的失败,可能是因为毒性过大而难以驾驭,但这里同样蕴藏着机会。

草酸铂是在日本发现的一种抗癌药物,因为该药有放射性和一定的毒性,发明者长期找不到合作开发伙伴,好不容易说服欧洲几家药厂做探索性研究,但结果不佳,这些药厂在做完Ⅰ期临床后就因为发现该药神经毒性过大而纷纷宣布放弃。而瑞士德彪集团慧眼识宝,认为该药没有肾毒性和交叉毒性,消化道毒性也很低,于是用极低价格买下该药的开发权。德彪首先通过改变剂型,减少注射次数来减低毒性,同时又通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选中大肠癌作为其首选适应症,通过精心设计临床用药方案,该药最终于1995年在法国获得批准,随后进入欧美市场,现已成为年销售额20多亿美元的“摇钱树”。

0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