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时间已然过半。
日前,根据记者在2014年药交会上获得的最新数据,医药工业“十二五”以来的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始终保持较快增速,2011年增速为17.8%,2013年达到12.7%,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此外,2011~2012年,“十二五”前两年的相对复合增长率为23.1%。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681.6亿元,同比增长17.9%。换句话说,主营收入突破了2万亿大关,但是增速较过去几年首次低于20%。
在“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中后期,医药工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完成情况如何?接下来宏观政策导向将出现哪些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工信部人士在药交会现场一一给出了答案。
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官员王学恭在2014年药交会上评估称,随着“十二五”医药工业规划的推进,在主要经济指标数据体现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主营业务收入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幅,而且药企兼并重组活跃,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到2013年并购企业500起,交易金额超过700亿元。“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实施境外并购,搭建进军国际市场的平台,‘十二五’以来发生的境外并购项目有数十起。”
但王学恭表示,根据工信部掌握的情况,今年1、2月份,医药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8%,跟去年平均水平相比降幅较大,表现最差的是化学原料药行业或以化学原料为主的企业,复合增长率只有16.8%,利润只有6.3%,说明门类子行业的盈利水平在不断下降。
具体来看,“十二五”规划实施前半段时间暴露出的问题,首先体现在原料药上,即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且盲目扩张,一些大宗原料药产能利用率只有50%到70%。竞争力弱的企业削减产能缓慢,加剧了供求矛盾,导致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价格低迷。
以仿制药为例,存在重复申报的现象,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受理的2095个化学仿制药中,已有20个以上的批准文号药品仍有1272个申请。重复申报为产品同质化竞争埋下隐患,产业集中度未有效提升。2010年销售收入比重为33.4%,2012年则下降至18.4%。
同时,价格下降影响行业盈利。2010年到2012年的利润平均增速为18.9%,反映行业盈利水平出现下降。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招投标,尤其“十二五”以来的基层医疗机构药物招标政策,使药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二是政府指导价格下调;三是化学药产能过剩,导致售价严重下降。
从宏观层面来看,“十二五”规划中后期的创新激励政策有待完善。
随着从事新药研发企业的增多,新药市场准入面临的产品注册周期长、进医保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加之新药创制本身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创新医疗器械也面临同样问题。
王学恭透露,“尽管如此,我们觉得医药工业还是保持很快的增长,尤其是各个工业门类比,接下来工信部还要做行业运行分析。”
那么,如何应对“十二五”医药工业前期暴露出的问题?
王学恭透露,监管政策会进一步完善,其中包括“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品管理办法都在启动修订”。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来的大方向,接下来,有关部委将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市场能量,医改向纵深发展,国家投入目标,一些城镇居民医保和补偿标准提高等,“今明两年启动医保目录调整,医保目录扩容也会带动消费的增长”。
在后期形势的展望上,王学恭直言,国际医药市场正在加快增长,由于抗体药,新兴市场的拉动,2014年、2015年全球增速比前3年快。仿制药的市场竞争迎来利好,国内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带动医疗保健支出。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以及人口政策的调整,预计每年新增200万人口,这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拉动起到明显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五”规划中后期,纵使有上述利好因素推进医药制造业发展,但依旧面临一些问题。
在王学恭看来,未来还要面临医保控费的经济压力、产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医药企业成本费用继续攀升、医药出口短期内难以走出低谷以及环境资源约束愈加明显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现在的趋势判断,‘十二五’后期形势变化,是医药工业快速增长的驱动力仍然持续,受增长基数加大、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医药工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影响,预计医药工业增长有所放缓。”
王学恭建议,在有关部委适时启动行业法规修订工作的前提下,医药工业必须加快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重点是加快技术进步开发,推动兼并重组和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国际化水平和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