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一直是众多VC追逐的热点,药品和器械是其中的两大方向,而这两者在市场容量上的差别导致了其在发展之路上的差别。VC投资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你的市场容量有多大?基金、特别是美元基金喜欢的是市场容量在100亿元以上的项目,因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喜欢的是“大行业小公司”,因为这关系到未来上市时的“市梦率”。而药品和器械行业在市场容量上就是这么不同:很多药品的单一品类的市场很大,行业正在走向“重磅炸弹”模式,而医疗器械的细分领域众多,特别是利润率较高的介入器械受到医疗资源制约,单一的品类市场规模并不大,企业做大后通常都会跨界经营。
看先医药,从八十年代的美国开始,医药巨头们开始采用一种新型模式---“重磅炸弹”:就是在专利期内最大程度上从一种药品上获得收益,几款甚至一款“重磅炸弹”就能撑起整个公司销售额的大部分。新药的研发投入巨大,无论是时间上超过10年,还是资金上超过10亿,更不用提五千分之一的成功率,所以一旦新药成功,厂家就会通过高强度的市场策略和最大程度的专利保护产生回报。
2009年,全球最大的20家药企拥有101个“重磅炸弹”,而这些药品占到总销售额的44%,到2011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炸弹”达到119个。以罗氏公司为例,其赫赛汀(Herceptin)1998年上市,是全球第一个治疗转移性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的HER-2单克隆抗体,2006年获批用于早期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扩大适应症),当年的销售增长到31.4亿美元,随后连年增长,2011年达到59.5亿美元。 国内的情况也倪端初现,2011年,销售额前十大药品的最低线超过13亿,赛诺菲公司的氯吡格雷销售额为22.69亿,中恒集团(600252,股吧)的血栓通为20.73亿元,也就是说单一一个药品的收入都可以支撑起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要求。
再看器械,除了比如骨科和心脏支架等少数领域国内市场容量将近百亿外,其他领域大多在几十亿,甚至几亿左右,而医疗器械的特点是细分领域众多,从注射器、采血管﹑留置针等小型医疗器械及耗材,监护仪﹑超声﹑X光机﹑心电图机﹑CT 等大中型医疗器械,心脏支架﹑ 封堵器﹑骨科﹑耳蜗等介入性器械,到血压计﹑血糖仪、制氧机﹑轮椅等家用医疗器械等等,不一而足,且大部分品类的天花板都不高。
这就导致了即便是在比如骨科和心脏支架这样的市场容量近百亿的领域,企业要想做大,也要进入新的领域。如皆为心脏支架起家的上市公司乐普医疗(300003,股吧)和微创股份,乐普医疗收购上海形状进入封堵器,收购卫金帆进入造影机,收购思达医用进入心脏瓣膜,收购秦明医学进入起搏器等业务领域。而香港上市的微创走的更远,成立微创骨科进入另外一个大类---骨科领域。
制药企业重于研发,利用新药、独家等“重磅炸弹”做大,而医疗器械公司则走向了跨界业务,大多通过并购手段。这就导致了器械行业的企业在找VC/PE融资做大之时要有收购计划,或者会被投资人建议做大之时被兼并,所以创业者都要有所准备。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