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还觉得,广东有些中成药的最高零售价格定得太低了,导致有些药企是在倒挂生产!”昨日,广东省医药价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张俊修承认存在“药价虚高”现象。但他表示,广东对药价的监管太严了,他还为广东药企“鸣冤”。
昨日下午,就记者近日追踪报道的“天价药”症结,广东省医药价格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俊修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药价虚高”问题的确存在,但并非主流。“尤其是广东对药价的监管太严格了点,有些中成药的价格太低,导致一些企业都在倒挂生产!”他还列举例子称,如广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保济丸就是其中一个品种。
张俊修表示,近日他也在关注“天价药”的问题,但是作为广东省医药价格评审委员会的副主任,他认为广东的药价比全国其他省份相对要低,要求也比较严格,如对药品价格实行的“三控政策”,就让医院无法从中牟利。他表示,在作为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对价格进行评审时,需要对企业购进的材料成本、市场销售等情况进行调研,还必须对药品在医院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综合进行定价。“比如企业报上来称一公斤黄芪需要20块钱,那你得拿出药单来,不能仅凭你说了算!”
对于一些医药代表曝光表示一些药企公关专家提高“中标价格”的问题,他表示自己没有参与药品中标价的评审,不了解情况。但他表示,在他参与制定最高零售价时,没有人对他进行公关,也没有领导跟他打招呼要将哪个药的价格定高。
作为广东省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他还为广东的药企“鸣冤”称,广东的中成药销售价与出厂价的比例,两倍都达不到。“广东的一些中成药价格定得太低了,有一些企业甚至是倒挂生产的。”他表示,个别中成药的成本比销售价还要高,但还在生产,就是为了维持供应。他举例称,比如广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保济丸就是其中一个。“我们也在向政府部门反映,如何更加合理地制定价格,传统的一些中成药必须提价,如不提价就无法生产下去了,最终损失的还是老百姓!”
省物价局“最高限价”不能定得太低
昨日,广东省物价局回应称,作为政府定价部门,广东省物价局对1400个药品(化学名)审定“最高限价”,而审定价格的标准则为社会平均成本。对于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质疑国家发改委及地方定价部门制定的“天花板价”高得离谱的问题,省物价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由于他们只能对每一个药品通用名称限定最高价格,而同一药品化学名后往往涉及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厂家和不同规格的药品,故而“最高限价”不能太低。
据省物价局称,早在2000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药品定价办法,把定价方式从过去的“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三个环节定价调整为只制定“最高零售限价”,放开了出厂价格和批发价的价格定价。实行最高零售限价,其本质是通过控制最终价格,抑制价格的虚高部分和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同时,赋予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一定的定价自主权,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可以在不高于最高零售价的幅度内自主制定具体销售价格,促使经营者通过正常竞争降低药品零售价格。省物价局表示,广东对药品定价实行动态管理。药品定价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按照规定程序组织开展跟踪调查或者政策评估,根据药品供求、成本等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校正药品价格。
据省物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医院逐利,去年省物价局发布了《关于对药品价格实行“三控”管理的通知》,自2010年9月1日起,对全省实行政府指导价的药品采取控制最高零售价、实际供货价和流通差价率的“三控”管理,试行2年。这种“三控”管理模式旨在针对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价等问题,从源头控制药品供货价格,减少流通环节加价空间,鼓励优质廉价药的使用。
记者了解到,“三控”主要指的是控制最高零售价、控制实际供货价和控制流通差价率,如每瓶价格在2000元以上的药品,如按原政策,批发环节企业在不突破最高限价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加价率,医院按15%顺加作价,可加价300元以上;但按现政策,批发环节加价不得超过53元,医院加价不得超过135元。
医院药师药价高的很高低的很低
作为广东省医药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之一,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药师席萍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对一些药品“药价虚高”的问题,的确需要加强监督和监管,“我们都希望有一个透明的定价机制!”
据她称,目前一些药价的确存在高的很高、低的很低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在医院会经常使用、多种规格的品种,他们(药厂和医药公司)会用尽各种办法来维持他们原来的销售价格。但她表示,个别药价虚高并不代表所有药品都是这样,对于记者质疑称“央视抽样调查一年的20多个品种均存在虚高”的问题,她甚至表示,“在广东省的招标平台上,有4万多种药品,仅仅以20多种药物的情况来证明药价普遍虚高,能否支撑这一观点?不好说。”
记者再次质疑,专家定价时究竟以什么作为依据,她表示,他们会选择很多药品在市场上的基准价,即已经销售多年,被老百姓接受的价格来作为大概的成本价格。对此,记者表示,这是否意味着“假如市场上的价格普遍高于成本几十倍,也还要被作为依据?”席萍称这只是“相对价格”,她表示,专家定价要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政策,参考市场基准价以及其他省市的价格,但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产品都详细调查其生产的成本。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