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从上海退休后,王之嘉老人选择回老家南通养老。然而为了报销医药费,他每年都要回上海三四次,从1996年到2009年的13年间,他在上海和南通两地奔波了五十多次。年纪越大,老人感觉越吃力。不过,2009年7月1日南通和上海两市医保实现异地联网报销后,老人已经不用再跑去上海,只要乘坐半小时的公交到南通医保服务大厅即可办理。
本月7日下午,82岁的王之嘉老人来到南通医保服务大厅办理医保报销,从填单子到拿到预约结算单只用了7分钟的时间。当天记者也借机目睹了沪通异地报销从参保人填单、工作人员接单、录入再到审核、打单子的整个流程。本报记者王赟
异地就医可以简单定义为:参保人员在其参保统筹地区以外发生的就医行为。异地就医管理则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相关政策组织实施办理异地就医业务中,属于医疗保险管理的全过程。
但由于工资水平、报销方案的差异,医保几乎全部以市、县为统筹单位。参保人在异地看病时,要先自付医疗费,再带着凭证到参保地的社保部门报销,这给异地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
13:30,南通市医保服务大厅门一开,早已在门外等候的市民纷纷到各个柜台办理自己需要的业务。9号牌子上写着“上海委托业务”的字样,这是专门为在上海参保的市民开辟的服务窗口。13:40,王之嘉来到9号窗口,从随身携带的兜子里取出了六张报销单和一张医保卡,交给前台的接单人员曹素娣,随后她便拿出两张单子让老人填写。不到两分钟老人便将填好的单子交给了曹素娣。
曹素娣告诉记者,她要将每一张发票的票据号、医院的信息、发票日期,药品明细等详细输入系统。记者看到六张发票分别是7月18日老人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所开药品、做CT扫描和挂号诊查三张票据,以及7月4日、8月3日、9月4 日在崇川区文峰街道社区门诊开的三张药品发票,总额是2130.6元。全部录入好后,打印出《明细凭证信息》和《上海市医疗保险窗口服务申请受理单》,老人签名确认后,便领到了一张《大额医疗费用预约结算通知单》,上面清楚地写明预约结算日期为9月21日。从填单子到拿到预约单整个过程只用了7分钟。
“21号再过来一次就能拿到钱了。”拿到预约单后,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算方便了,出门坐个公交,一去一回个把小时就能办好,“这要在2年前还得颠颠跑去上海办呢。” 结束13年的两地奔波
老人告诉记者,他1930年生于南通,1946年就去上海工作了,1990年退休,1996年才回到南通长居起来。但是由于医保关系还留在上海,他只能每年都回上海报销医药费,“上海是三个月一报销,我一年要去个三四次。”
“去上海虽然路程不远,但是挺折腾的。”老人跟记者说,从1996年到2009年的13年间他往返南通和上海五十多次,每次往返需要花费一二百元。
2009年7月1日,南通和上海实现异地联网报销,老人从报纸上得到消息后,最后一次到上海黄浦区医保中心开了一张证明单,之后就一直在南通办理了。“虽然去上海报销物质上花费不多,但是劳心费力,花费时间。”老人告诉记者,现在最重要的是精神上开心。
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有老毛病,每个月都要开一次药,有时还要去医院做个检查,“如果能像南通本地人一样,划一下卡就能结算就更好了。”
“沪通异地联网报销的开通,有效解决两地异地参保人员就医结算难的问题,大大降低他们因报销而产生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和资金压力。”南通市医保中心主任孙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但是要达到老人所期望的“划一下卡”结算还是有难度的。孙主任说,因为南通和上海两地医保体系是不同的,而且统筹层次也不一致,双方给予的权力也有限,因此很难实现老人所期望的刷卡结算。
孙主任透露,目前南通市正在对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和升级,并逐步统一市内异地就医对象、定点单位、待遇标准、就医方式和费用结算,使全市共享一个医疗保险信息,争取在2012年底,使南通的所有老百姓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随时划卡就医的服务。
去之前电话联系南通医保中心,被告知,异地报销非常便捷,填个表领单子几分钟的事情,很简单,没有来现场采访的必要。但记者想了一下,决定还是要到现场感受一下,捕捉一些鲜活的事例。记者到了现场,置身南通的医保服务大厅通过观察、聆听和记录,所获得的感受果然与电话采访截然不同。后来碰巧遇到前来报销的王之嘉老人,细谈之后还是聊出了不少故事。老人1996年回南通养老,报销一直就是在上海和南通之间往返,直到2009年才结束了两地奔波,很难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自己多年一个人在两地奔波。所以,沪通两地的联网报销还是给老人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就像老人说的“精神上感觉好多了”。面对面地交流沟通,从老人的语气和表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异地报销给他带来的实际好处,这些是坐在办公室打电话所不能接触到的。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