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至少1亿以上人群受慢性疼痛折磨,但目前采用的药物治疗及介入手术治疗均不理想,慢性疼痛成为世界性医疗难题。今天,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传来好消息,该院麻醉科邹望远博士在导师郭曲练教授的指导下,通过3年多努力,采用基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动物实验研究获得成功。
慢性疼痛是指持续一个月以上的疼痛,据统计,全世界发达国家总人口中30%受慢性疼痛困扰,最典型的就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占各类慢性疼痛的30%以上,包括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晚期癌痛、幻肢痛等。邹望远介绍,基因治疗,通俗而言就是通过干预、补充、修饰等方式,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或异常引起的疾病,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已明确的慢性疼痛致痛基因有十来个,其中PKCγ基因是一个在慢性疼痛中枢敏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致痛基因,如创伤后疼痛未有效治疗而产生的慢性疼痛症,或截肢后仍出现的疼痛幻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基因导致的记忆作用。
课题组瞄准PKCγ基因,用生物技术合成其“克星”――小发夹RNA片段,将它与容易导入神经细胞的慢病毒载体重组,重组慢病毒载体注射到大鼠蛛网膜下腔后,干扰大鼠脊髓的PKCγ基因。研究作用,且对长期使用吗啡而产生的耐受性有重新激活作用。
据悉,该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其研究一种针对PKCγ基因RNA干扰的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相关系列研究结果发表在《人类基因治疗杂志》和《基因医学杂志》,美国斯坦福大学和世界小核酸技术研发的先驱澳大利亚Benitec公司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与课题组达成了相互合作并深入研究开展临床前期慢性疼痛基因治疗的意向和计划。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