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总数2.26亿,每千名儿童有0.53名儿科医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0.85-1.3),与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存在差距。”
2月24日国家卫计委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组令人吃惊的数据,尤其令那些家有幼童的家长们揪心。
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并不是突然被“放大”了,而是一直都存在。在新的“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这个问题将会更为严峻和迫切。
昨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专门就儿科医生培养和使用等问题举行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表示,我国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11.8万人,每千名0-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存在较大缺口。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4.71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出院近2162万人次,占医疗机构总出院人次数的10.3%。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执业(助理)医师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执业(助理)医师的2.6倍。
事实上,这组数据直接反映了中国医疗体制中广受诟病的深层问题。
“儿科医生一直都是缺的,很多医生都不愿意选择做儿科医生。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跟当前的医疗体制有关,特别是薪酬待遇。”北京一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表示。
据一家儿童医院的院长介绍,“199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以‘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为由,对儿科专业做出调整,1999年起停止招生。在2000年前后,很多综合医院取消了儿科病房,2013年左右才恢复儿科病房。很多综合医院只保留了专科的儿科病房,普通病房就取消了。在综合性的大医院,儿科是经济效益最差的科室,医院因为政策规定才不得不开设儿科。加上医学院校没有了‘儿科系’,让医生在平行选择的情况下,谁也不愿意选择当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少,主要是儿科不赚钱。小孩子没有发育完全,许多检查不能做,比如CT、X光检查;用药少也赚不了钱,药量至少比成人少一半。给小孩看病不仅收入低,还容易招来风险。一方面,有些病儿年纪小只会哭闹,部分家长也很难准确描述病情,因为无法交谈只能靠经验,问诊和治疗过程都比较麻烦;另一方面,医生累得不行,家属还不满意,动不动闹事打人,更没人愿意做儿科医生了。”来自一家三甲医院的一儿科医生表示
上述儿童医院的院长表示,在儿科医生紧缺的背后,其实是整个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市场化导向的医疗体制,趋利性的“指挥棒”扼杀了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再加上国家政策上并没有对儿科给出特殊的政策支持,医院更是放弃了这个又累又麻烦又不赚钱的科室。
卫计委透露,据初步统计,我国0-14岁儿童总人数约2.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8%。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所,设置儿科的医疗机构共有35950个。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11.8万人。
焦雅辉在发布会上也指出,“儿科具有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长期以来儿科医疗服务价格和薪酬待遇与其职业特点不相符,儿科医务人员流失较多。”再加寒潮、流感等综合因素影响,近期出现的儿科患者集中就诊,“是季节性疾病高发期和学生假期叠加引起的区域性、阶段性、结构性优质医疗资源短缺”。
焦雅辉表示,为了摸清儿科现状,卫计委在全国几个地方做了抽样调查,包括儿科医疗资源比较集中、就诊量比较大的地方,如北京、上海、广州、四川、重庆、江苏、浙江等省市。根据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儿童医院的门急诊的诊疗人次和住院的人次跟往年同期相比略增约5%,而床位的使用率与往年同期相比是略有下降的。
为了解决儿科医疗资源短缺问题,目前,卫生计生委正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研究有关政策措施,共同做好儿童医疗卫生工作。主要考虑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一是完善儿童医疗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儿科医务人员培养。三是开展儿童健康管理,促进儿童预防保健。四是完善价格、薪酬等激励机制。
教育部高教司副巡视员宋毅表示,当前,儿童医疗机构和儿科医生短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国家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以后,儿童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凸显,教育部持续关注儿科医生短缺问题。
2010年以来,教育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启动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六年来,共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3万余名免费定向医学生,缓解了基层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生短缺问题。同时,持续扩大研究生层次儿科医师培养规模。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大儿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十二五”期间,儿科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共计招收8200名。其次是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加大儿科医生培养力度。
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在昨天的会上称,通过综合施策,到2020年,力争使儿科医师达到1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医师数达到0.6人以上。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