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药急需摆脱“短缺宿命” 需建立预警

文章来源:医药经济报 发布时间:2016-01-28
近日,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传出消息,相关部门要求各省(区、市)及时完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相关功能,尤其是对短缺药品信息的收集。在新近召开的海南“两会”上,该省也有政协委员为此提出了建立短缺药品储备中心的建议。

据悉,为缓解部分药品的长期短缺,各地出台的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难解短缺之渴。信息不对称、价格低廉等问题始终是掣肘。

问题追踪

广东省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药剂科主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平时使用药物的短缺,医院不会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去监测。日常管理中发生药物短缺时,会考虑选择找替代产品。”他提到,选择替代产品,医院通常都有自己的判断,知道哪些产品缺货后,可以上主管部门官网查询,了解有多少厂家在生产该产品,或寻找可替代的不同类型的品种。

在这位药剂科主任看来,解决短缺药问题还是有一定进展的。“目前定点生产的产品,可由医院直接采购,供应充足。”去年基药定点生产试行和药价改革之后,甲巯咪唑、去乙酰毛花苷、洛贝林和多巴酚丁胺等药物的短缺现象已得到解决。

国家卫计委曾印发《关于做好急(抢)救药品采购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短缺药品信息及时报告制度,设立短缺药品监测点,及时发布短缺药品预警信息。过去一年,各省份针对地方性短缺药品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江苏、北京、甘肃等地出台了短缺药品目录。湖南省也出台了《常态短缺药品储备管理暂行办法》。

短缺药信息上报方面,一方面是由医院将信息传递给卫计委;另一方面,由于施行以省为单位的药品招标采购,在药品交易平台上可以监测到医院和企业交易的情况,这些信息也会传递到卫生计生部门。

短缺原因复杂

对短缺药品有长期跟踪式研究、美国通用医疗集团中国区卫生经济学家陶立波告诉记者,“国内还缺乏系统的短缺药品强制生产和储备制度,采取的措施是政府定点生产和采购。对于需要定点生产采购、挂网的短缺药品,政府列有清单,但清单不等同于是基于市场短缺情况灵活调整的,更多是针对一些长期短缺的老药。”

而在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看来,药品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企业在进行GMP认证时的生产问题;飞检中发现了质量问题;利润低,市场用量不大,企业不愿生产;物流信息系统不对称等。

需求突然增加而生产能力跟不上,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区域药物短缺。陶立波指出,一方面是市场信号不清,厂商没有预判;另一方面,供给增加难度大,短期内增加供给困难。因此需要加强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地区调配,甚至是跨国调配制度的建设。但在目前,由于各地招标定点,跨区域调配比较麻烦,尚需理顺地区调配机制。

据介绍,美国通过对市场的前瞻性监测,以FDA为主导介入,协调多方利益,主要采用市场手段,调节短缺药品的供需状态。“欧美国家所指短缺药,是指不能通过市场机制来充分供给的药品。比如发生灾害时所急需的一些药品,平时没有生产或生产不足,政府强制要求厂商生产并存储。大部分药品都可通过市场供求来解决。罕见病所需药品,就需要通过医保支付来分散经济负担。”

对于市场机制无法充分提供的短缺药,政府要有清单和供给机制。对相关方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造成的短缺,则需政府改革价格管制,让市场供求来引导生产供给。

建立预警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表示,并不是提高了产品价格企业就有积极性去生产,往哪里销售也是企业所关注,前端信息的监测工作要做到位。“建议建立一个平台作为药品短缺的预警系统,以省为单位,国家来统筹。除了定点生产,还要定期统计,汇总各省短缺信息,并及时发给厂家,厂家根据信息进行生产性调节。”

此外,药品短缺的问题不是定点生产就能解决,应把医疗机构、厂商、医药商业机构整合起来。建立长期监测的预警系统,但这件事情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卫计委此前也提到,各省(区、市)要积极使用国家药管平台药品基本数据库2.0版,充分发挥国家药管平台的作用,加强与统计信息中心沟通,解决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运行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该平台有望打破“信息孤岛”,并助力短缺数据的收集。

陶立波也认为,药品采购机制要灵活,有应急采购机制。并且有些突发情况无法预警,需要给需求方松绑,自主去采购,而不是一定要走常规的招标采购通道。“最好是有应急采购通道。”

0
-1
收藏
评论